柯文哲當台北市長將近八年,也接近尾聲。從他的名字在媒體曝光,然後以墨綠身份,被民進黨拱上當市長,再轉到親近親民黨、共產黨,又和綠軍代表的民進黨鬧翻,然後被認為反綠又親中國。像他在政壇如這般轉變的人,他不是孤例,但像他這種等級政治人物卻又如此變化,可能空前。這就值得深入討論。

柯文哲當市長後的許多爭議事件,可以說擲手可得,但我們想就最近防疫的「快篩陽就給藥」事件,深入分析。因為醫學是柯文哲的專業,他和包含衛福部在內的醫學界,有非常綿密的關係。透過這個事件,我們要看柯文哲在面對專業、人際關係與市政處理時,有怎樣的處理方式。這例子比較能避免政治爭議事件的攻防,所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分歧困擾。

柯文哲最近提出「快篩陽就給藥」的論點。柯文哲最早提到在4月27日之前。目前U-TUBE的網路影像資料,在4月27日苗博雅的諮詢中出現。苗博雅問:「快篩陽下一個動作應該是什麼?柯文哲回答:就算是陽性。」(「嗆柯快篩陽=確診回去讀書 網要陳建仁面對|TVBS新聞」)這是快篩陽=確診的論點。稍後在4月30日,「柯文哲說明,最理想的規劃是,針對快篩陽性且有症狀者,儘管還沒有PCR採檢陽性,仍可先提供治療藥物,院方可事先將藥物配好,分成幾種類別、以及大人、小孩的三天份藥包,供有症狀的民眾使用。」他在前一個論述中,他在「快篩陽就給藥」加上「且有症狀者」的條件,已經跟原來的論述有異。至於這是什麼藥包?報導中沒有講清楚。

柯文哲這個政策首先受到陳建仁批判,因為快篩會出現7%-15%的偽陽性,不能依此判斷而給藥。要柯文哲回去讀書。而5月6日時,陳時中宣布在5月12日,特定人、特定條件而出現快篩陽性,且經醫事人員確認,即為陽性。

然而柯文哲在5月11日,又重提「快篩陽性就給藥」(「台北市長柯文哲先前主張應放寬、快篩陽性就給藥。他今天再談及此事,表示若讓大家等幾天PCR結果出來,再服用就藥效很差,現況是給藥流程被健保制度卡住,他今晚會與聯醫開會討論。」

在5月13日,柯文哲和陳時中進行空中交鋒。

因為篩劑檢測會有7%-15%(柯文哲說8%-15%)的偽陽性,也就是這些人不需要吃藥。若讓他們吃藥反而可能產生副作用,引發醫事糾紛。陳時中質問:偽陽性吃藥副作用誰負責? 關於這一點,柯文哲沒有正面回答,但對於偽陽性,僅說他是有讀書的。

對於PCR的檢驗結果時效性問題。柯文哲質疑出來太慢,影響藥效。所以他提出快篩陽就給藥。陳時中則認為既然出來的時間太慢,就應該縮短PCR驗證時程才對,不是快篩陽就給藥。

陳時中提出「挨批病急亂投醫」、「給藥若出現副作用」等問題,直接質問「快篩陽就給藥」的用藥態度、法律問題與醫學倫理。對此,柯文哲則在「快篩陽就給藥」的說法前,又多出「用藥5個先決條件」,並且繞過陳時中,直接挑名罵張上淳、黃立民、李秉穎等人。(「柯P再槓中央! 柯文哲喊快篩陽就給藥 陳時中質問:偽陽性吃藥副作用誰負責?|記者 馬郁雯 嚴俊強|【台灣要聞】20220513|三立iNEWS」

上述我臚列網路上出現有關柯文哲「快篩陽就給藥」的相關資料,我們可以發現幾個問題。依照和該事件有關論述如下。

1. 柯文哲講的內容改變,但他卻沒有承認。從「快篩陽就給藥」、「且有症狀者」到「用藥5個先決條件」。他能用藥的範圍逐漸縮小,使得前後的論述出現差異。對醫界來說,他們或許知道前後論述的纖細關係,但外人並不清楚。此時發言的柯文哲,與其說是市長,不如說是醫事相關人員。然而柯文哲此時發言,並不是對醫生講話,而是社會大眾。

2. 柯文哲的發言是要避開PCR的複檢程序,從快篩結果直接接續給藥判斷。陳建仁及指揮中心則強調最核心的問題:「篩劑檢測會有7%-15%(柯文哲說8%-15%)的偽陽性」。這是救助病患VS傷害正常人的選擇問題。這涉及法律和醫學倫理。柯文哲對指揮中心施壓,就是要透過指揮中心的命令,免除法律責任。然而柯文哲並不將這個講清楚。因為陳時中若宣布開放,表面上它解決了法律問題,但這種政策後果的政治責任與道德責任就必須要陳時中與指揮中心的那些人員負責。

3. 關於PCR檢驗時程以致於影響染病者健康問題。柯文哲以PCR複檢耽誤時間、PCR若崩潰,複檢數據慢出來達數天之久,這會延誤治療的黃金時間。因此他不顧醫學倫理下,要陳時中下令「快篩陽就給藥」,免除醫生的法律問題。關於這點,陳時中處理方式是簡化、縮短PCR檢驗時程、避免PCR崩潰以為因應。同時,目前確診人數在65000人以下,假設所有「快篩陽」都複檢,則PCR的一天檢測量能在706521.7人(65000/(1-8%))到764705.9人(65000/(1-15%)。但目前全台一天的PCR量能是19.4萬件。也就是說臺灣PCR量能能一天內複檢所有「快篩陽」,並告知結果。而據推估臺灣一天罹患covid-19的人數最高是10萬人。如前推算則在108695.7人到117647.1人。當然這樣的推論沒有將其他也需要PCR檢測的病患人數算進去,以致於對能實際提供給covid-19的PCR數量,並沒有精算。但我們可以推知,臺灣的PCR檢測沒有柯文哲講的那麼嚴重。且若台北有問題,也可將資料快速送到臺灣各地的檢驗站去處理。縮短PCR檢測時間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

4. 柯文哲在講他要執行的政策時,會說這在醫學上的判斷與圖形意義,然後說他參酌韓國或其他國家的現象,所以決定要怎麼做。但我模擬陳述另一個我們沒有看到的現象:(1)柯文哲所說的醫學、圖形、國外數據等等,衛福部的專家學者們都有看到,且因為他們是感染、疾病傳播的專家,有關這方面的資料如何精準解讀,他們比非感染、疾病傳播專家的柯文哲更精準、深入。我們無法從衛福部專家人數多寡來判定柯文哲的研判可信度比較低,但我們可以從他們的專業性來研判應該衛福部的決策比較精準。(2)醫學問題是科學問題,數據必須清楚解釋。鄭弘儀在4/27日,拿柯文哲預測台北市五月中將罹患傳染病的人數10萬人,問流行疾病學專家、中研院生物醫學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博士,他只問:這個數據是根據什麼模式推算出來?這就是很好的例子。柯文哲若要以學者、醫生身份,來跟專家討論,就必須學界行規。所有的數據必須交代清楚。所使用的名詞,只要是學術界沒有使用、定義尚在分歧,就必須在講話時先定義清楚。柯文哲不做這種事情,他講的數據若有出入,就說有黑數。因此你不能判定他講的數據對不對?他經常創造連他都沒有定義的新名詞,以致於我們無法從其他事實或邏輯上檢驗他的說法、作法,因為他會說:我的意思不是這樣。

5. 柯文哲很自我、沒有專業化概念,也不尊重專業、分工。有關防疫,他強調他有上過這個課,並認定自己能處理這方面的事情,不需要指揮中心指導。然而他上這個課已經是數十年前的事情,而他專業在外科,不在感染科、兒童科。經過數十年後,別人在這方面的專業訓練與鑽研,不僅實力迥異於以往。拿「過去同一個老師所教」這一點是無法推論他現在的能力和那些「同學」的實力相當。柯文哲這份自信也讓他看不起陳時中,且認為他去主持防疫工作也不會比較差。但他從沒認知他的台北市防疫居全國之末,推而言之,他的市政成績也是這樣。但他並不這麼認為。

結論

以柯文哲修理以前同事,不尊重體制內的長官的態度,且又不尊重專業、分工。整個台北市政的決策與運作,就容易變成:1.只要他管到的決策、組織,就是一人決策、一人意志運作。不是組織按規定運作。而相關利益團體若能影響到他,或透過關係讓能影響到他的人去影響他的決策,整個市政就亂七八糟。

柯文哲的確努力,但他不懂組織運作。就像一個人從小到大就很會讀書,每次考第一名,並且考上第一名的科系。但他從來不明白,也不屑以分工合作的方式讀書。等到他出社會,除非找到那種一個人或小團體可以運作的工作,且不被批評他的努力成績,否則他就不能適應這個社會。

柯文哲醫師、教授,當上台北市長,可能是他一生很錯誤的選擇。

(作者:林修正/退休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