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這篇文章,剛好在4月30日國際不打小孩日之後,曾經看過一句話,「只有孩子是唯一能被合法打罵的人」,聽到時很震撼,也試著從不同角度思考。

對父母來說,懲罰的目的是想讓孩子能記住自己犯的錯,初心是為了孩子好,但懲罰真的能帶來這樣的效果嗎?

請讀者閉上眼睛想想,小時候當父母大聲責備、懲罰我們時,在角落罰站或被打罵的我們,內心曾閃過「對!他說很對」、「我做錯了」、「我應該要讓弟弟」…,筆者我內心大概是一連串的埋怨,「又來了、很愛碎碎念,明明是弟弟的錯…」,我們是否有聽到父母的教導?往往懲罰的效果和父母期待的是不是不太一樣?

在引導孩子學習時不妨試著「停看聽說」:

停-看到孩子的行為時先停一下,讓自己心情先趨緩、平靜。

看-看看發生了什麼事情,從客觀的角度說。

不帶評價的論述,如看到小孩把東西打翻,很多時候我們會立刻反應「你就是沒拿好才掉下來」、或說「手機玩太久了」,這都是有觀點、評價的論述,客觀指的是「冰淇淋掉了、餅乾打翻了」、「你玩手機20分鐘了」。

聽-聽聽孩子說什麼。

有時候先聽孩子說的話,你會發現他的心情、感受或想法,在進到下一步回應。

說-說說孩子的心情。

從前面觀察到的回應孩子的心情,如餅乾打翻好難過,好高好害怕,想玩手機好生氣,簡單的回應孩子的感受,讓他先認識自己的心情,才有機會練習讓自己的心情趨緩的方法。

藉由前面的步驟,讓父母與孩子心情都較為穩定後,再來討論可以怎麼做、下一次該如何執行、我們的約定等,會讓父母想要孩子學習的事情更有效果唷!

最後來討論「休息一下」: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接收到了許多教養應該、必須的方針,往往讓家長好挫折,當你發現孩子有情緒,會引發自身更多的情緒,很想讓孩子「無」情緒時,是心在跟你求救。

心理空間就像一個瓶子,有空間時我們知道人不可能沒有情緒、會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努力回應他,但當累積過多壓力、負向、瑣碎的事情,空間漸漸滿了,在這樣的狀況下,遇到任何事情,都無法再「容納」,是很正常的,「清理」就變的重要許多!表達需要幫忙,想想自己的心情小妙招(看一本小說、聽音樂、吃美食),增加內在的心情空間,在面對孩子時,你會發現自己有不一樣的觀察和感受,孩子的行為可能也變的可愛許多。

文:王心寧臨床心理師/桃園長庚兒童心智科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王心寧臨床心理師   圖:王心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