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戰略」造就東協印度的重要地位

今年2月中旬,美國公布最新印太戰略報告,該份報告列舉十大戰略行動,積極尋求改變中國的周邊環境,塑造有利圍堵與遏制中國的戰略環境。此份報告顯示,過去積極把中國拉進全球體系,透過全球化的浪潮改變中國的「接觸」策略,已經面臨改變。此外,最重要的是該份報告提到在未來1到2年內,展開十大印太行動計畫,其中包括:「主導印太的經濟構架、提升威懾力、加強東協的團結、支持印度的持續崛起、與區域領導地位」等,這些行動計劃中,最備受關注,就是與東協的關係更進一步,並計畫協助印度成為真正的大國。

未來印太地區的堅實防線,將從西太平洋,一路往南到東協,再西向往印度洋,同步建構成立,再應對中國強勢的擴張,並維護當前國際秩序架構的安全與穩定。東協與印度在此風頭浪尖上,因為有「印太戰略」更顯重要,後勢發展值得關注。

美中在東協的博弈趨於白熱化

中國的一帶一路計畫,主要以經濟為主軸,和多國建立緊密經貿聯繫。從2013年開始,一帶一路逐步擴張,至2015年「亞投行」生效,主要由「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組成,而東協國家,也是中國的重點投資地。以「絲綢之路經濟帶」來說,跨及中南半島的越南、泰國、寮國、緬甸、柬埔寨、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7國;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投資範圍,包括印尼、菲律賓、汶萊等3國。

而近年來,中國與這些東協國家的合作,逐漸朝向高科技化,包括在綠色(減碳)、衛生(防疫)、數字經濟(發展電子支付、數位電纜)等領域,強化在東協地區的影響力,來力抗美國在去年10月提出的「印太經濟戰略」架構。美國的計畫是透過「四方安全對話」(QUAD),發展區域安保,而這也是美國在時隔多年後,再度回歸布局亞洲的關鍵起手式。只是至目前為止,尚未提供實質作為,被專家批評內容「空洞」。

除了一帶一路計畫之外,由中國和東協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也就是東協10+5,涵蓋22億人口,生產總額達26兆美元,占全球GDP達1/3,預估關稅廢除率可達91%,成為全球最大超級經濟圈,在今年1月1號正式啟動。關鍵是,誰能受惠最多呢?如果以亞洲國家來說,就是加入RCEP,也同樣加入CPTPP的中日韓,而東南亞國家部份,根據富蘭克林投顧所做的分析,則以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為最受惠國,估計每年可為GDP貢獻近5%。不過疫情下,東協國家缺工問題仍嚴重,能否克服「斷鏈」問題,讓外資放心,仍是東協未來的重要課題。

整體來看,如果以美國和中國實際在東南亞的投資數字,也可以看到,中國明顯高過美國。根據統計2020年中國與東南亞雙邊貿易額6850億美元,年增幅超過6%;同一年,美國與東南亞貿易額3620億美元。中國已經連續12年成為東協的最大貿易夥伴。

隨著俄烏戰爭讓美國更認清中國威脅,加上3月份美國與東協峰會的延期,就是中國在幕後的操控。(示意圖;圖為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右)出席東南亞國家協會外交部長會議,左為東協秘書長Dato Lim Jock Ho) 圖:翻攝東協臉書(資料照)

從3月美國東協峰會的延期看美中勢力的消長

原本3月份美國與東協峰會的突然延期,所代表的意義是拜登與習近平的美中博弈角力,從印太戰略到俄烏戰場,又燒回來東協。本來研商好的議期,受到東協的機關算盡,加上中國在幕後的操控,因此敢斗膽的片面爽約。而延期也顯示東協展現對美國關係上有更高的自主權,原因在於:

(一)東協基於國家利益與事不關己
美國雖然積極透過QUAD、並與東協舉行峰會,但在經貿領域,卻缺乏明確的目標、工具以及指引。像這種「偏重外交與軍事安保,而輕視經濟利益」的作法,絕非達成印太戰略的最佳安排。相對的,東協多數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都是中國,投資及人員往來頻繁,這就是中國去年10月16日申請加入CPTPP形成東協各國難題的原因,因為即便政治上有所抗拒,但經貿利益卻難以說不。況且,雖然拜登總統在去年10月拋出「印太經濟架構」,以對抗中國在印太的經濟影響力,但「印太經濟架構」目前無具體內涵。此外,東協與俄國在經濟、政治及地理位置上並沒有太緊密的聯繫,當然事不關己。

(二)東協的核心價值不敵現實利害
美國希望能藉此峰會,要求其他東協國家譴責俄國。但是部分國家並不想隨美國起舞,所以對參加此次峰會持保留態度。深究東協的核心價值的「不干預立場」,在於東協對外關係與外交政策的獨立自主,不會在大國對抗中選邊站;並反映出東協在美國、中國與俄國等強權中求取平衡的立場。

(三)東協周旋美中之間各有算計
美中在東協國家的眼中看來,中國將始終能在較為弱勢、陸地相連的東協國家佔居領導地位,特別是寮國和柬埔寨;而美國在該地區更多的存在,將受到越南、印尼和菲律賓的積極歡迎,這些國家和中國在南海主權議題上有爭議。所以此次主辦國柬埔寨與美國的關係向來不好,中國當然在關鍵的時候,策動柬埔寨,使其在會議安排上有所拖延,給美國難堪,而柬埔寨藉此機會向中國表功。

美中在5月美國東協高峰會可能的角力

隨著俄烏戰爭讓美國更認清中國威脅,加上3月份美國與東協峰會的延期,就是中國在幕後的操控,為了向東協成員國證明去年10月拋出「印太經濟架構」,不是空穴來風,特別在4月11日完成了在國內對該框架的公眾意見諮詢,完善相關細則後,預計在5月中旬峰會時,能夠正式亮劍,屆時可以具體展現美國在供應鏈韌性、公平貿易、綠色能源和基礎設施、稅收和反腐敗等關鍵領域,將結合Quad成員國日本、印度和澳洲與東協國家合作,以印太地區建立一個基於規則的公平與沒有中國的「印太經濟框架」。

如此拜登總統就能繼去年1月就任以來,先行以鏈結「美日同盟」,「四方安全對話」、七國集團峰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峰會的「外交安保態勢」;再行以「軍事安保態勢」,籌組「澳英美聯盟」(AUKUS) ,聯合盟友舉行十幾場聯合軍演;而今再以「經濟安保態勢」,一旦籌組完成「印太區域經濟新架構」,美國就能以「外交、軍事、經濟」等全面性的安保結盟手段遏制中國,體現印太戰略的目的。

屆時中國勢必將加強「一帶一路」的戰略力度,將藉由「衛生絲路」(Health Silk Road)、「數位絲路」(Digital Silk Road)、「綠色一帶一路」(Green Silk Road)融入「一帶一路2.0版」,藉此與美國互別苗頭,並攏絡東協國家。東協基於「不干預立場」及「平衡立場」,所以不會在美中俄大國在「外交與軍事」對抗中選邊站,只會在美國的「印太經濟架構」與中國的「一帶一路」獲取雙邊的利益,也具有區域的兼容性。是以東協國家應與中國溝通後,所以才答應參加5月中旬的美國-東盟峰會。

 
中國將加強「一帶一路」戰略力度,藉此與美國互別苗頭,並攏絡東協國家。東協不會在美中俄大國在「外交與軍事」對抗中選邊站,只會獲取雙邊利益。(示意圖) 圖:翻攝東協官網(資料照)

印度得利於地緣政治優勢

印度位於南亞印度次大陸上,是該地區最大國家,人口14億,印度三面環海,西南部與阿拉伯海接壤,東部和東南部與孟加拉灣接壤,向南面臨印度洋。19世紀海權理論家馬漢預言印度洋為七海之鑰,而在中國眼中,印度洋將是未來世界核心地帶。印度洋的地理位置位於非洲、歐洲和大洋洲的交通要道,向東通過麻六甲海峽進入太平洋,向西繞過好望角可達大西洋,向西北通過紅海、蘇伊士運河,可入地中海。航線主要由亞、歐航線和南亞、東南亞、南非、大洋洲之間的航線。印度除了靠自身經濟發展,也仰賴印度洋的海上運輸,而崛起中的中國,也同樣仰賴印度洋,所以中國從2008年以來,就一直在該處海域,建立海外補給港口。

而中國在被印度視為傳統勢力範圍的印度洋,建立海外據點,讓印度的「戰略威脅感」倍增,而印度身為印度洋最大的海權國家,自然不願見及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中國,在此立足深根。從地緣政治角度來看,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認為,在當前全球政治局勢下,印度是全球少數幾個關鍵性的地緣戰略玩家,具備改變地緣政治事務能力, 所以印度的重要性,在於其地緣條件優勢。 

「印太戰略」加大對印度洋經營

今年2月上旬,美國總統拜登公布其上任之後的第一份《美國印太戰略》,內容言及支持一個強大的印度,作為這一積極性區域願景的合作夥伴,並加強與主要地區夥伴(leading regional partners)的關係,包括印度,同時推動與印度的「主要防務夥伴關係」,並支持印度作為一個「淨安全提供者」(net security provider)的作用,建立南亞和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島嶼夥伴的防禦能力。此份報告顯示,未來印度將獲得美國大力支持,有望成為南亞真正的第一強國。

在川普時期的美國印太戰略框架中,美國要幫助「印度崛起」,向印度這個同中國相鄰的地區大國提供軍事、情報、外交支持,幫助(印度)應對大陸的挑戰,同時與印度在南亞和東南亞地區「合作維護海上安全,抗衡中國的影響」。並支持印度總理莫迪提出的「東向行動政策」,以及支持印度希望成為全球大國的目標。從海權的觀點來看,印度洋為「七海之鑰」,美國「印太戰略」成形之後,印度成為四方安全機制成員之一,顯見除了第一島鏈防衛能力強壞之外,接下來美國將在印度洋加大投資與經略,而印度自然就成為其合作的必要對象之一。

利用「印太戰略」強化印度自身實力,並引進大國勢力,共同在印太地區制衡中國,將是印度最佳的外交戰略作為。(圖為印度總理莫)。 圖:截自Mayank Goel臉書(資料照)

「印太戰略」契合印度「東向行動」

印度總理莫迪於2014年5月上任後,將印度已經實施了20幾年的「東向政策」(look east policy)強化為「東向行動政策」(act east policy),不同於「東向政策」,「東向行動政策」繼續發展與東南亞的政治經濟關係,但也強調發展與東北亞,包括日本的政治軍事關係,並尋求在南海大國平衡作用。印度的戰略構想,除了穩固在印度洋地區的優勢地位之外,規劃向東依序與東南亞地區國家強化政治經濟關係,並建立安全合作關係,如與越南舉行安全對話後,將強化兩國軍隊與國防工業技術等合作,也準備與印尼舉行空軍聯合軍演,此外並加強在南海的存在,由於與中國的戰略競爭關係,印度不可能放棄對東南亞及南海的經略。

當然,東南亞的經營不只是印度的獨腳戲,東北亞的日本與印度的戰略目標相同,自然也是印度亟欲發展的對象,與日本在擴大原有經濟合作的基礎上,加強與亞細安、印度在海洋安全領域的合作,是為了應對中國的崛起。印度關切中國在印度洋的擴張,日本擔憂中國在東海、南海的發展,兩者具有相同地緣戰略考量。檢視印度「東向行動」與美國「印太戰略」的內涵,兩者在地緣安全上的目標,幾乎完全契合,有利印度成為全球大國發展。

印度必然加快與印太戰略深化與融合

誠如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在印度再次選擇在聯合國,對俄羅斯問題投下棄權票在國會所說的:「印度的外交政策決定是根據國家利益做出的,我們以自己的思想、觀點和利益為指導」。雖然對俄羅斯處置問題上,投了棄權票,但從印度的外交決策角度來看,其關鍵點為國家利益。從國家利益觀察,「印太戰略」的成立,是因應中國崛起而生,主要聯合在印度洋,至太平洋範圍內的民主國家,圍堵與遏制中國不當的擴張所帶來的安全威脅,而印度與中國向來是地緣上的競爭對手,兩國曾經發生過戰爭,迄今邊界爭議不斷,零星衝突時有聞之。

為了制衡中國,單靠印度一己之力,實難抵擋中國崛起,而平衡外交手段,就成為自然的選項。只要中國崛起不斷,向外擴張的作為持續,印度也必然成為中國在地緣政治上的一大對手,而利用「印太戰略」強化印度自身實力,並引進大國勢力,共同在印太地區制衡中國,也將是印度最佳的外交戰略作為。

作者:葉思敏(寰宇新聞台「看見新東協」製作主持)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