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多極化的浪潮中,金磚國家(BRICS)一直被視為挑戰西方主導秩序的重要力量。2025年7月6至7日,第17屆金磚國家會議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雖以「加強全球南方合作」為主題,但最受關注的卻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罕見地雙雙缺席。這一現象不僅突顯金磚內部的新挑戰,也為亞太安全形勢及台灣周邊局勢提供了重要觀察指標。

習近平的缺席格外耐人尋味。中國官方以「日程衝突」為由,改由國務院總理李強代表出席,但這是習近平自2013年上任以來首次缺席金磚峰會。結合近期中國經濟承壓、內部政治需要強化控盤,以及金磚擴張後成員立場更分歧的背景,顯示北京可能在全球布局上重新調整重點,把更多資源轉向直接影響其周邊安全與戰略利益的區域,例如透過加強在東亞與南太平洋的影響力來穩固「第一島鏈」外圍。

至於俄羅斯,普京因國際刑事法院(ICC)對其發布的戰爭罪逮捕令,選擇以視訊方式參與,讓俄羅斯在國際場合的存在感進一步受限。對台灣而言,這意味俄羅斯恐將更依賴中國作為主要戰略後盾,強化雙方在軍事與能源的聯動,也增加未來在台海議題上支持中國立場的可能性。從俄羅斯近期與中國在亞太海上聯合軍演來看,這種地緣政治結盟趨勢已相當清晰。

放在更大的安全框架下,金磚峰會領導人缺席所顯示的「不穩定合作態勢」也提醒台灣與區域民主夥伴,全球治理多極化並不必然帶來穩定,反而可能導致更多零碎的權力競逐。金磚國家在擴編後成員利益更加多元,若缺少中俄領袖直接主導協調,內部對於重大議題如替代美元結算、能源市場重組或對抗G7壓力的推進將更為遲緩。這對希望藉由金磚削弱美國影響的中國來說,可能是一種戰略挫折,但同時也促使其在東亞更積極追求「區域性優勢」以填補在全球多邊場域的缺口。

對台灣而言,金磚峰會的這些新動態帶來兩層意義:一方面,金磚內部缺乏穩定一致的對外政策,短期內降低了該組織成為單一反西方經濟聯盟的威脅程度。但另一方面,也使北京更有誘因透過雙邊或區域型機制,如加大對東協國家拉攏、強化對南太島國的基礎建設滲透,在台灣周邊形塑有利於其戰略目標的環境。這需要台灣與日美澳印等印太安全夥伴持續強化安全、經濟及科技韌性合作,以應對北京可能轉向以區域施壓取代多邊壓力的局勢。

習近平與普京在2025年金磚峰會的雙雙缺席,既反映了該組織內部的協調壓力,也揭示在全球多極化未定型的階段,強權更傾向將力量投射到本國核心利益所在的周邊。對台灣來說,這是一個重要警訊:台灣不能僅觀察全球多邊體系變化,更需關注中國如何調整資源優先順序並將其地緣戰略壓力集中到第一島鏈與印太,從而提前做好防範與合作布局。

楊聰榮(ESG碳減量聯盟創會理事長,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