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學生素質都平均分布的區域。有A、B兩所國中、一所高中。國中上高中採考試制度。所有國中生都要考試。照往例,高中錄取率為1/5。在強調升學第一的條件下,已知1.學校能教導升學的老師有限、且他們的教導有助於升學。2.學生的學習環境會嚴重影響該班讀書氣氛,進而影響升學率。現在兩校各招生10班,會教課的老師有平均分配在這兩校。若你是A校的校長,你要怎樣分配你手中的教育資源?

設定有兩種分配方式。第一種方式。將學生與老師資源常態分班、使用。讓每一班學生都得到相同的教育(教師)資源和相同的班級學習環境。第二種方式。將資源集中在可能或一定會上的幾個班級。只要升學率超過兩成,該校升學率就超過另一個學校。反之就輸了。

以下救兩個分班方式,做如下幾種狀況分析。

甲狀況:

如果兩個學校都採取第一種方式。則邏輯上每班都有20%的學生考上高中,全校升學率會20%。

乙狀況

若其中一個學校校長,即A校,採取第二種方式。將好老師、好學生集中在全校的兩班。則該校考上的學生和前述一樣,依舊20%。但因為環境比較好,老師素質比較高。這些學生的考試成績平均會比另一個學校考上的學生,成績會比較好。然因他放棄了其他八班。這八班將沒有一位考上高中,平均分數會下降。從更精緻的邊際生產力理論討論A校分升學班與後段班學生,和另一個採第一種方式,即常態分配學生與好老師的學校。則採第一種方式的學校,平均分數會比較高。

丙狀況:根據乙狀況調整,但升學班從兩班改成三班。

若A校將好學生、好老師從分成兩班,增加為三班,B校仍採第一個方式。因為A校升學班的老師及學習環境仍比B校來的好。所以A校中,程度最強的20%的學生,依舊能考上高中,甚至比B校學生強。A校20%以後到30%的學生,固然比不上本校前20%的學生,但因為他們所受到的老師、學習環境仍比B校前20%的學生強,所以他們很可能仍有一位以上的學生,考試成績比B校前20%學生當中的後段學生更強,以致於把這些學生打掉。如此A校的升學率就高於B校。

丁狀況:

在A學校的後段班學生。因為他的好學生及好老師資源都被集中在前兩班,學習環境與資源都不如B校。所以他們的平均成績會比B校的平均成績都來的低。假如A校從兩班增加到三班,則A校後段班好學生的比例又下降,他們的平均成績又會被往下拉。

戊狀況:

B校每一位學生因為得到比A校後段班較多的教育資源和環境,因此相同資質下,他們的發展會比A校後段班學生來的好。

臺灣的國民教育,從小學到國中,都強調第一個方式。至少教育理念是這麼認為:老師與學生常態分配。

高中以上就在學校上採行第二個方式。建中、附中;北一女、中山女中;南一中、南二中。就是。

大學依然。只是更細分到科系。同一個科系,台大的分數就是比政大高。清大就比中央高。意義都一樣。

文:林修正/退休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