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葉冠吟台北20日電)香港電影「少年」以反送中運動為背景,描述年輕人自組民間搜救隊四處拯救意圖輕生者,入圍金馬獎2項提名,導演任俠說,電影是通往自由的窗口,哪裡能放映「少年」,就代表哪裡還有自由。

任俠、林森、陳力行3名香港年輕導演合力編劇、執導的「少年」,入圍最佳新導演與最佳剪輯,導演之一的任俠已抵達台灣隔離,正在自主健康管理,今天接受台灣媒體視訊訪問。

今年39歲的任俠坦言「少年」製作過程困難重重,電影在2019年10月反送中運動期間開拍,初期獲得匿名資金贊助,沒想到才拍完7組戲,就因資金、演員相繼退出,又迎來COVID-19疫情爆發被迫中斷。

為了讓「少年」重啟拍攝,任俠和陳力行自掏10萬港幣(約新台幣35.6萬)積蓄,加上私下籌資,最終在2020年9月以60萬港幣(約新台幣214萬),像打游擊戰般,邊閃避警察查截、阻撓,邊完成全片拍攝。任俠特別感謝參與的演員,尤其大部分都是素人,冒著人身安全拍攝,讓他們更堅定必須完成作品。

「少年」劇本的發想源自香港反送中運動期間的青年自殺潮,當時示威者梁凌傑在金鐘太古廣場墜樓,引發大量年輕人效仿;同時也有一群在網路集結的陌生人,自發組成民間搜救隊,在城市努力找到輕生念頭的年輕人,拉他們一把,任俠與其他2名主創都曾參與其中。

「所有人都是陌生人,卻願意一起在700萬人的香港大城市中,大海撈針,救一命算一命,非常打動我們」,任俠透露片名原本為「救命」,後來剪接完成後決定更名為「少年」,並表示:「少年做的選擇往往就是最純粹的」,經歷這次運動後,更能看見年輕人的俠義精神,願意為別人付出,期許這樣的真摯能繼續延續。

任俠說,電影對他來說就是通往自由的窗口,他也深受導演陳果1997年的電影「香港製造」影響,「我不想成為很功利的大人,我也希望電影傳遞訊息,我們不用像現在的大人一樣長大,有其他選擇,電影是很好的媒介」。

面對中國與香港電影禁令,在「少年」預告片尾更直接打上「香港無法公映」。許多人擔心未來任俠與其他2名主創者無法在影視圈立足,任俠表示:「我們沒有任何最壞打算、也沒特別想後果,更不想散播任何恐懼,只是在做電影人本分,把自己相信的故事拍成電影」。

這回「少年」能在金馬影展播出,對任俠來說別具意義,他表示,有前輩曾說哪個地方能放映「少年」,就代表哪個地方有自由,「香港金像獎對一些年輕香港導演已經沒有意義,我們比較期待獲得金馬獎提名、得獎的肯定」。

「少年」在21、25、26、28日將於金馬影展放映。(編輯:張芷瑄)1101120

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或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