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級警戒延長至9月6日(一),學校、餐廳為求防疫安全紛紛加裝隔板。但近日一項美國研究卻指出:「使用隔離板,可能增加空間內的COVID-19病毒」引起大眾疑惑。對此,重症醫療醫師黃軒表示:隔板+換氣+戴口罩三合一才是減少感染風險的正確措施,並且針對隔板尺寸做說明。

近日美國一項研究發現,使用隔離板,可能增加空間內COVID-19病毒。該研究認為,使用隔板讓空間內氣流被阻擋,使得氣流不容易散去,容易濃縮在角落,增加感染的風險。

對於此研究,黃軒說明,依據美國CDC(疾病控制預防中心)公告,這3項措施可以解決餐廳内感染的風險:大小適中的「隔離板」、提升空調「換氣量」以及起身離開座位時要「戴口罩」他強調,「不是只用一個工具,而放棄了其他合併用的防疫措施!」

黃軒提到,拿下口罩的瞬間,就是最容易染疫的時候,因為COVID-19是以飛沫傳播為主要途徑。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與沒有設置隔離板的情況相比,人們可能會接觸到更高濃度的COVID-19。

根據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 NIOSH )研究顯示,隔離板只要長9~39公分(cm),可以阻擋92%的飛沫,寬91公分(cm),可以阻擋93%的飛沫。並且隔離板距離咳嗽飛沫約91公分(cm),可以阻擋71%的0.35~0.725微米大小的飛沫、68%的1~3微米大小的飛沫。

有關空氣流通方面,黃軒表示「換氣」即把新鮮空氣引入室內,並將室內空氣排走,「換氣次數」越高,越能有效稀釋室內的污染物。像是醫院手術室、負壓病房等房間,他們是高要求「每小時換氣12次」。他建議,平常的住宅「每小時最少換氣2次」,而防疫的餐廳或空間「每小時最少換氣6次」以達致更佳防疫效果。

黃軒總結,即便使用隔板,仍要合併使用其他防疫措施:增加空氣流通、戴口罩、勤洗手、室內環境消毒、保持安全距離等,合併所有防疫措施於一體,才能實踐有效的防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