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肆虐全球,去年4月,台灣曾捐贈立陶宛10萬片醫療口罩,今年6月22日,立陶宛宣布捐贈台灣2萬劑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疫苗,成為歐盟第一個宣布捐贈疫苗給台灣的國家,而疫苗也已在7月31日抵達台灣。立陶宛外交部副部長艾德梅納斯(Mantas Adomėnas)日前表示,希望中國明白,霸凌其他主權獨立的國家是行不通的,也期盼其他國家能從立陶宛的例子看到,支持台灣不用害怕。
艾德梅納斯在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說,他期盼能看見比立陶宛規模大的國家可以掙脫「看不見的恐懼枷鎖」,看見立陶宛以身作則實踐獨立自由的意義,支持台灣並不會淪為國際社會的邊緣人。
艾德梅納斯指出,台灣與立陶宛的親近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中期。受軍事與政治等多重威脅下,立陶宛在1940年代曾遭到蘇聯併吞,被莫斯科視為「可疑分子」而遭鎮壓,但反抗運動卻從未停止。艾德梅納斯表示,中華民國政府是協助立陶宛延續其獨立國家地位的重要角色,在冷戰時期,中華民國從未承認立陶宛等波羅的海國家是蘇聯的一部分,立陶宛人也對此感念至今。
當時,美國為最堅定對蘇聯強占波羅的海採行「不承認」政策的國家,艾德梅納斯表示,老一輩的立陶宛外交官曾告訴他,中華民國駐美大使館在1970年代曾多次協助立陶宛在華府的「公使團」(legation)。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率先宣布脫離蘇聯獨立,激勵不少相關國家效仿。立陶宛人民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們克服了內心對蘇聯的恐懼,而效忠於自己的價值觀與信念。這種思維亦引導立陶宛在今年率先退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17 1合作機制,更呼籲相關國家喚起警覺心,該機制有分化歐洲的作用,並非遵守平等互惠原則。
2019年8月,艾德梅納斯曾以國會議員身分,在首都的市中心發起聲援香港「反送中」運動的集會,現場約有200人參與,但遭到數十名中國民眾鬧場,其中,部分鬧事者與中國大使館有關聯,該事件亦引發立陶宛與中國的外交風波。
針對該事件,立陶宛一些專家指出,此次風波讓許多人意識到中國在立陶宛的影響力與其如何把其他國家視為自己的地盤。立陶宛各界對中國的看法開始有了明顯的轉變。
去年10月,立陶宛舉辦國會大選,勝出而獲得組織聯合政府的各政黨,在選舉期間就聲明要致力強化對台關係。艾德梅納斯表示,該現象反映了近年來立陶宛輿論風向的變化。
艾德梅納斯強調 :「立陶宛關心台灣和世界各地追求自由民主的人,因為立陶宛的重生之路就是一條捍衛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的道路。」他進一步表示,立陶宛會盡力協助台灣融入國際秩序與體系。
艾德梅納斯表示 :「立陶宛人大概對高壓習慣了,可沒那麼容易屈服」。立陶宛人不怕中國的施壓,他指出,相較於蘇聯的對待,目前來自中國的壓力「十分溫和」。
立陶宛捐贈的疫苗於7月31日抵達桃園機場。(資料照) 圖:外交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