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最近工作越來越沒勁,每天一早進辦公室就希望下班時間趕快到來。」、「如果不是為了養家活口的話,我早就辭職不幹了!」、「真希望能夠早點退休,可是距離退休還要20年,唉…時間過得真慢。」最近常聽到身邊的人發出這樣的感嘆聲,對於職場的抱怨不單單只是薪水凍漲、缺乏升遷管道以及職場不夠友善等議題,更多時候是來自於無法從現有的職場上得到心靈層面的滿足,最後不僅僅失去了對工作的熱情及動力,甚至連當初為何選擇這份工作的初衷亦不復見。

工作倦怠不僅僅如字面上所定義的,指稱「個人在面對工作時所呈現的精疲力竭的狀態」,甚至也可能是一種對於工作壓力的反應,其中隱含了負向的心理感受,包含對工作動機低落、無法持續投入、深刻的無力感、缺乏成就感…等,甚至對自己的工作能力產生懷疑,進而降低了未來願意在工作上付出努力的程度。

工作倦怠的現象可說是相當普遍,大多數的人在其職涯過程中幾乎都曾經歷過。許多時候透過適度的休息、安排一趟旅行或是從事一些休閒娛樂活動,讓身心靈適度的放鬆後,再度回到工作岡位時,能夠重拾動力繼續前進。然而,當個人面對的是長期的工作倦怠時,身心疲累已成常態,伴隨的空洞、茫然且力不從心的感受更是令人欲振乏力,甚至懊惱當初選擇了一個錯誤的工作。這個時候也許需要放慢腳步,讓自己好好思考及檢視:這份工作為什麼總是讓自己感到身心俱疲,而不是讓自己充滿活力及希望?原因到底出在哪裡?

前些日子電視節目上介紹一位日本老農夫,終其一生致力於研究如何種出又大又香又甜的草莓,當記者問他:「這份工作為什麼能做這麼久?」他微笑說:「當我看見人們吃著草莓時,臉上流露出幸福的微笑,那就是我覺得最幸福的時刻。」看完老農夫對工作的執著及信念,心裡浮現了一陣莫名的感動。誠如村上春樹在《國境以南太陽以西》一書寫到:「剛剛好,看見你幸福的樣子,於是幸福著你的幸福。」當自己也能夠為別人帶來幸福時,我們內心的幸福感也油然而生。即使一份平淡無奇的工作,也存在著它的價值及意義,而我們的任務是尋求工作與靈性之間能夠連結,相互呼應。要能夠克服工作倦怠,就必須重新思考及定位工作對個人的價值及意義為何,除了實質上的報酬,更需要的是精神層面的回饋及飽足。如此一來,我們得以在面臨工作倦怠之際,因著這股源源不絕的正向能量,在職場上重新展現滿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