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諮商室裡、教養現場中、甚至一場場企業內訓中,我反覆看到一個問題:我們不是沒有人才,而是很多人才從小就在破碎的家庭裡被消耗。作為一位生命教練,我相信,每個人天生具備愛與創造的潛能,但這一切的發展土壤,都來自「家」。
我們必須重新定義家庭的角色,不是道德約束的工具,不是生育的機器,而是生命承接、情感教育與公民養成的第一場域。唯有家庭創生,我們才能真正談論人才的永續。那麼,家庭出了什麼問題?我們又該如何重新設計?
反思:你成長過程中,曾被哪一句話深深支持或傷害?那來自家人嗎?
01|心理學視角:家庭失能如何滲透到一個人的生命深處?
家庭失能的影響,不是發生在報紙頭條,而是藏在一個孩子心裡那句「我不值得被愛」中。依附理論指出,孩子與主要照顧者建立的連結模式,將深刻影響其未來人際關係、情緒穩定度與學習動機。
當孩子長期處於情緒忽略、父母衝突、語言暴力甚至冷漠無關心的家庭環境,容易發展出焦慮型、逃避型或混亂型依附,進而影響其信任感與社會適應。這些孩子長大後,往往在親密關係中感到迷失,或在人際中過度討好、過度防衛。
心理創傷不會自動消失,它會以「自我懷疑」、「過度自責」、「關係逃避」的形式,一代傳一代。
失能的家庭會複製失能的大人,然後建立下一個無力的家庭。
反思:你是否曾在關係中不自覺重複了父母的溝通或衝突模式?
02|社會設計盲點:我們花了太多錢救火,卻不願投資家庭預防
政府常花大錢處理家庭問題的結果,如家暴通報、兒保機制、精神醫療、犯罪收容等,卻很少把錢花在「預防家庭失能」。現行政策多將家庭視為「私領域」,導致跨部門協作困難、資源分散、失焦重複。
更嚴重的是,情感教育與親密關係學習仍未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年輕人從沒學過「如何建立安全依附」、「如何處理情緒與衝突」、「如何經營愛與合作」,卻被社會期待能成為好夫妻、好父母、好國民。
我們的社會設計,從教育到社福,忽略了家庭作為人才起點的根本功能。
反思:如果學校有「愛與關係」課,你希望裡面教些什麼?
03|國家層級解方:建立「家庭創生署」,設計全生命週期的家庭支持系統
為真正重建家庭機能,國家應跨部會整合成立「家庭創生署」,職責不只是補貼生育,而是以生命週期支持思維,重新設計以下五大系統:
- 婚戀培力系統:從國高中、大學導入「情感素養」教育;推廣戀愛與親密關係教練;建立「戀愛諮商補助」制度。
- 新婚支援系統:提供新婚陪跑、共居住宅、婚姻諮詢、情緒管理課程。
- 親職共學系統:建立社區「親職教練駐點」、線上親職學校,鼓勵父母共同成長。
- 創傷修復系統:提供家庭創傷療癒課程、成人重建原生家庭經驗的支持方案。
- 代間共融系統:設計讓長輩參與幼兒照顧的「第三人生托育共育中心」,創造跨世代互助與情感修復的契機。
家庭政策不只是少子化政策,而是人才戰略與公民文化的深層工程。
反思:你希望哪一個人生階段,有人陪你學會經營關係?
04|企業共贏角色:家庭友善不是福利,而是人才投資
企業若要談永續,不能忽略「人的家」這件事。一位員工的創意、穩定性與抗壓力,其實根源於他在家庭中是否擁有情緒支持與安全感。
調查顯示,推動家庭友善制度的企業,其員工離職率與心理病假比率明顯降低。比起無止盡的員工激勵活動,更關鍵的是:讓員工在家庭中被理解、被支持。
具體做法包括:
- 具體的婚生育制度、彈性工作制度、男性育嬰獎勵、親職教育制度化。
- 每年舉辦「家庭日」與「親密關係講座」。
- 員工家庭關係出現困難時,提供情緒諮詢與教練陪伴。
企業的生產力,不是壓榨而來,而是從人心的安定出發。
反思:如果你的工作支持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伴侶與父母,對你有何意義?
05|年輕世代重建:不是不想愛,是不會被愛與給愛
我們經常誤解年輕人不婚不生是不負責任,其實他們很多人是「過於認真」,認真到害怕重蹈上一代失敗的家庭。這世代的恐懼,不是對婚姻制度,而是對「再也無法愛」的自我懷疑。
身為生命教練,我陪伴許多年輕人重建家庭觀。他們渴望有歸屬、有連結,只是缺乏一套可以安全實踐的關係語言與情感技術。
我們需要給年輕人一種新的愛的敘事:婚姻不是社會責任,而是生命共同體的創作過程;家庭不是一種負擔,而是個人成長的容器。
唯有把關係當成可以學、可以創造的技能,年輕人才能從恐懼走向希望。
反思:如果你可以為未來的家下定義,會是什麼模樣?
結語|政策白皮書式行動呼籲:為家庭創生,設計一個可被實踐的未來
願景:打造一個支持每個人「在愛中成長」的社會,讓家庭重新成為人才與幸福的孵化器。
目標:在2030年前,建立全台「家庭創生基礎設施」與制度,從情感教育、戀愛鼓勵、婚姻培力、親職支持到企業參與,形成共建共育的家庭支持網。
策略五步驟:
- 成立「家庭創生署」,統整跨部門資源與預算。
- 推動12年國教納入情感教育與親密關係學習課程。
- 補助地方政府設立「社區家庭基地」,提供常態家庭教練與成長方案。
- 鼓勵企業加入「家庭創生認證」制度,提供稅務與人才補助。
- 發展「全民家庭力指數」,定期追蹤國人家庭關係健康狀況。
邀請全民:
- 對政策倡議者:將家庭視為社會建構的基礎,而非私領域事務。
- 對企業領導者:以家庭力作為人才投資的新指標。
- 對年輕人:重建愛情、婚育和家庭的希望,勇敢學習如何共同創生。
我們的未來,不只靠AI與科技,還靠每一個願意相信愛可以被學習、被重建的人。
反思:你願意成為那個帶著希望去創生家庭的人嗎?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