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的影響下,台灣日前出現一波全民搶泡麵風潮,各大賣場架上的泡麵迅速被一掃而空。在韓國,泡麵與簡便食品也是很多家庭的必備。去年韓國主要銷售泡麵為主的企業,銷售業績都創下歷史新高,不過今年第一季度,營業利潤卻集體下滑,最大跌幅超過50%。

台灣也有進口韓國知名的泡麵品牌,辛拉麵、金拉麵、火雞拉麵為韓國泡麵知名度最高的牌子,它們分別來自韓國泡麵企業農心、不倒翁和三養,三家企業佔據著方便麵市場近九成的份額。但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這三家企業營業利潤集體大幅縮水,其中,市場排名第一的農心集團營業利潤更是同比驟減55%。

根據《央視財經》的報導,去年韓國泡麵需求旋風式增長後,今年市場卻出現降溫現象,追根究底是因為各式各樣的家庭簡便食品上市,也逐漸分散了原有的泡麵消費群體。不過,最重要的莫過於全球糧食價格的大幅上漲。小麥作為生產泡麵的主要原材料,今年第一季度,進口小麥每噸的價格同比上漲了17.8%,進口棕櫚油價格更是同比激增了近六成。再加上運輸成本、人工成本的提高,導致泡麵企業收益惡化。

一般來說而言,原材料漲價等市場因素會直接影響到商品的售價,但辛拉麵連續5年價格沒有發生變化,金拉麵價格已經連續11年沒有變化。對於企業來說,不是不想漲,而是不敢漲。 苦苦支撐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泡麵是韓國具有代表性的平價便民食品,民眾對其價格十分敏感,目前韓國泡麵市場呈三足鼎立的局面,任何一家都不敢輕易提升價格;其二,韓國三大泡麵企業海外市場銷售額已經超過總銷售額的三成,如今越來越多的泡麵企業試圖擠入出口行列,一旦提價就意味著削弱競爭力。

無法輕易使用價格來調整經營,為了改善業績,韓國泡麵企業可謂煞費苦心。在夏季方便麵主領域拌麵市場,要不就是改良醬料配比,要不就加入梨等水果配料,與此同時,還不斷推出日常料理的新產品,像是豆芽泡菜泡麵等。此外,韓國各家方便麵企業還推出“跨界口味”的零食,比如炸醬麵口味的洋蔥圈、芝麻泡麵口感的薯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