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不少學齡兒童和青少年的家長表示:孩子最近的情緒不穩。跟孩子交待事情,孩子會發出不悅的聲音、東西丟在桌上發出很大的聲響,或者很用力地關門。爸媽解讀孩子的這些行為是容易生氣,所以需要改正,也擔心孩子的情緒控制不佳,未來可能有暴力行為,因此前來心理諮詢。
成年個案會說自己是個性情溫和的人,平時工作或者跟朋友相處沒甚麼問題,但是只要跟孩子或父母親互動的時候,心裡常有一股火升起,理智線瞬間斷掉,講話容易變得不耐煩,造成親子間的衝突,進而影響到親子關係。
生氣情緒似乎無可避免地帶來困擾。
生氣情緒存在的必要性
研究情緒的著名心理學家Ekman承襲了達爾文觀點認為:人類為了適應生存而演化至少六種的基本情緒,其中一個是生氣。換句話說,在人類的演化過程,生氣情緒有著存在的必要性而被保留下來。當我們做事情的過程受到阻撓,或者受到不公平對待的時候,自然地產生了生氣的情緒感受,讓我們可以積極地採取行動,表達自我的立場,捍衛自己的權利,建立自己與他人之間的界線。
情緒的共同特性是:來得很快,讓人無法理智地思考。生氣情緒會帶來強大的衝動與爆發力,讓生氣的人說出傷人的話,或者做出傷人的事,也讓在場的人感到不舒服,引發生氣情緒感受與反應。可能出現互相抱怨、爭執、責罵、摔東西、破壞物品,甚至出現肢體攻擊的行為。許多人在這樣的經驗裡,學習到:生氣只有破壞性,因此不允許出現。每當覺察到生氣情緒感受時,盡可能地壓抑生氣情緒,避免再次陷入衝突,做出傷害他人或者後悔的事情。
生氣情緒的因應方式
壓抑是許多人用來控制生氣情緒的方式,當下能有效地避免與孩子或父母親的面對面衝突。不過,有時生氣情緒很難被壓抑,尤其是生氣情緒到了某個點,可能會突然爆發、失控,讓自己和他人措手不及。
我常以煮開水的例子,說明生氣情緒的因應方式。
將一鍋水放在爐子上煮,水滾時,不想讓水滾到溢出鍋子,該怎麼辦?
關掉火源、轉小火、加冷水,還是,蓋緊鍋蓋?
多數人選擇採取前三項的處理方式,而很少選擇最後一項。理由是蓋緊鍋蓋,水可以暫時不溢出鍋子,卻在鍋子裡滾得更厲害。假如持續蓋緊鍋蓋,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一股往上衝的力量。
生氣情緒也是如此,就像水滾一樣。如果能採取關掉火源、轉小火、加冷水等因應方式,就不會繼續沸騰,帶來破壞性。建議與孩子或父母親的互動過程,感受到雙方處在生氣狀態的時候,可以試試下列三項因應方式。
第一是「離開、休息一下」。離開逐漸高張的生氣情境,雙方都暫時休息一下。就像在水滾時,關掉火源,藉此降低生氣情緒感受的強度。
第二是「安全地釋放生氣」。雙方身處在各自的空間,可能感覺到生氣情緒帶來的生理變化,像是身體變熱、手掌緊握、肌肉緊繃。這時可以嘗試改變生理反應的活動,像是深呼吸、肢體伸展等,讓身體慢下來的活動。也可嘗試爬樓梯、快走、跑步等,消耗身體能量的活動。藉由讓身體慢下來、消耗身體能量等活動,可以緩解生氣情緒帶來的衝動反應。
第三是「想想冷靜的想法」。生氣時,往往感受到對方的不配合、故意或者被針對。持續這些想法,就像水滾了,卻繼續加熱水進去,讓生氣情緒持續沸騰。在嘗試前兩項的因應方式,讓生氣情緒感受的強度降低、緩解衝動反應之後,可以試著想想感覺比較好過的想法,像是每個人有各自的需求與考量、對方只是生氣而不是針對我。就像在水滾時,注入些許冷水,可以讓生氣情緒感受獲得緩解。
生氣情緒是自然而正常的感受。若是任由生氣情緒爆發,往往造成親子互動的衝突,陷入傷害與後悔的無限循環。假如能接納彼此的生氣情緒感受,學習適宜的生氣情緒因應方式,讓生氣情緒的功能適當地發揮,能幫助我們更具有行動力,有助於增進雙方的瞭解,找出親子互動的平衡點。
作者:楊雅清臨床心理師/怡然心理治療所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