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父母對教養的理想和堅持,容易在很忙、很累、很急之下「破功」,通常上演的劇碼大同小異,大致可拆解成五個階段

(一)孩子哭鬧想要某樣東西,或是不配合指令;

(二)父母使用想得到的教養技巧,耐著性子好說歹說;

(三)父母的努力沒有收穫;

(四)父母選擇息事寧人或用強烈的手段讓孩子就範;

(五)孩子學到只要哭鬧就可以達成目的,或是引發孩子更強烈的情緒、反抗,也可能孩子當下聽話了,讓家長認為只有這個方法有效。

若一再重播上述劇情,父母會累積挫敗感,孩子也難以學習自律,最後兩敗俱傷;有些父母為了維持親子關係而不敢管教,則陷入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的困境。

只要父母能夠「改寫劇本」,就會讓結局有不同的發展,以下針對不同階段的作法簡要說明

(一)說出孩子當下的情緒,例如:「生氣、失望、厭煩」。

(二)以尋求協助的態度代替指責,且讓孩子有時間思考和反應,被緊迫盯人的壓力可能令人更不想配合,例如:「爸爸覺得很累,你能不能幫忙加快動作,讓我可以早點休息」。

(三)說出並接納自己的感受,例如:「管不動好無力;每次都這樣好累;沒辦法改善好挫折」。

(四)語氣平穩地告訴孩子有哪些做法及合理的後果(不危及安全和健康,自然會發生的結果),並放手讓孩子練習承擔選擇的代價,例如:「不想洗碗的話,明天還是只能帶這個髒的碗去學校」。

(五)父母「不要說出自己做不到的話」,同時堅持「做到自己說出的話」。

如果想當好「編劇」,父母得仔細觀察這齣戲誰是「導演」?是怎麼開演的?才能趕在「Action!」之前,讓演員們改換台詞,將長壽劇轉為單元劇~千萬記得,演到都會背的劇情沒那麼好調整!

教養的目標應該不僅止於解決當下事件,更是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把握每次互動塑造孩子生命的樣貌,往後不妨先有遠見地想一想:「這次,我要讓孩子學到什麼?」。

文:左涵瑄臨床心理師/台北市立萬芳醫院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