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疫情升溫,本土確診人數增加,疫情指揮中心提高防疫等級,好在政府一再宣導防疫新生活有成,民眾雖然必須更為謹慎保持社交距離,但出門戴口罩、噴酒精、量體溫等早已習以為常,現在只是需要確實做好每一個環節,這比去年疫情剛開始蔓延之時,至少人們對於防疫的心態已成熟,並成為了一種生活的常態。當然,原本可望擴大開放的旅遊泡泡可能短時間內無法實現,而且要開放進場的文藝、體育等戶外、室內大型活動也陸續取消或封場比賽,民眾心裡難免失落,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畢竟共體時艱才能雨過天晴。

是時候該部署了 各級學校遠距教學應啟動

不過,隨著疫情發展,倘若確診人數依舊增加,那麼將可能採取更為嚴謹的防疫措施,民眾正常上班、上課、生活的模式也必須與時調整,假設防疫等級不得不提升到第四級,勢必會有停班、停課、禁止出門、區域性封鎖等措施出現,屆時社會大眾能否適應?以及相關機構如何配合?甚至有無能力因應?這都會影響防疫工作的進行,甚至牽動著社會的穩定性。而,當前政府所推出的各種對策措施,以及相應的防疫方案,除了延續說明、宣傳及落實之外,還需要有沙盤推演的準備,尤其是各政府機關及民間機構進行「超前部署」。
對許多家長來說,面對可能加溫的防疫措施,首要面對的便是家中子女的就學問題,去年台灣就曾超前部署,延後各級學校開學二週,同時也有配套措施讓家長可以向任職單位提請防疫假在家照顧需要照顧的子女,這或許減緩了「工作」與「照護」蠟燭兩邊燒的困擾,所幸當時台灣疫情控制得宜,學校恢復正常運作,家長因而鬆了一口氣。然而,此時此刻疫情延燒,情勢已有所不同,學校也都在學期中,要在「防疫」與「教育」之間取得平衡,恐怕會更具挑戰,在不中斷學習權益及學校教學規劃的前提之下,有要新的對策為宜。
其實,多數大學早在多年前便開始使用「遠距教學」(Distance Learning)模式,只是過去推行的用意在於提高教學效率與價值,如今因應疫情擴散的不確定性,許多學校已經宣布將採取各種遠距教學,當然也有部分學校還在觀望主管機關教育部的態度而尚未定奪,不過無論如何,至少多數大學以上的學校具有調整教學方式以應防疫工作的能力,而且大學生或研究生的自主能力也較強,不需要家長隨旁照護。相對的,大學以下的各級學校,尤其是九年義務教育的中小學,每間學校遠距教學的發展不一,需要教育部加快盤點及強化。

盤點各種資源 在家遠距學習需完整配套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除了國內各大專院校推行遠距教學的經驗之外,部分國家也有因應疫情採行在家線上學習的案例,尤其是美國各級學校也有不同的模式可供參考,例如「同步線上教學」(Synchronous Online Learning)與「非同步」,以及採行和正常學期較少的課程天數,這部分其實也是考量老師在準備遠距教學的時間成本和正常備課不同,且也是因應不同學生在家學習環境的落差,換言之,採取遠距教學不能只是單純改變知識傳方式,還必須縮小面對面授課與線上授課的教學品質差異,以及顧及學生學習效益。因此,老師除了要學習如何操作,學生也需要有所適應。
而,中小學遠距教學不只是學校老師改變教學方式,以及學生從到校集體學習改為在家線上學習,還必須顧及每個家庭支持遠距教學的能力,尤其是弱勢家庭能否負擔遠距教學可能的壓力,這包括軟硬體設備、家長能否在家照護、學生在家學習環境等。當然,這需要政府研擬各種資源的投入,教育部必須讓每一位學生擁有一部課程學習使用的電腦;此外,遠距教學除了授課也需要安排學生的課後作業及評量,那麼「線上學習平台」(E-learning)就需要有網路來連結,那麼政府必須加速盤點及提供在家學習所需資源,讓每一個學生得以使用網際網路。
持平而論,由於疫情延燒,針對各級學校因應對策,教育部需要快馬加鞭研擬各種方案,而且防疫等級隨時都有可能升級,為了能在防疫期間保障學生的學習權利,「遠距教學」恐怕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教育部要思考各級學校「怎麼落實」的問題;此外,如果還未到全面實行遠距教學的狀況,那麼教育部也必須建立「標準作業程序」(SOP)來,讓各級學校判斷因應作為,例如分階段進行學生及教職員分批輪流到校學校,抑或彈性執行在家遠距教學的天數,一來可以因疫與時並進來滾動式調整,二來也可以視為教學與學習的適應與檢討。
總的來說,疫情可能持續蔓延,學生們在校內群聚接觸,確實會讓家長們人心惶惶,為了即時遏阻疫情漫延,教育部需要儘速定奪且採取一致的措施,暫時停止學生到校學習,同時顧及學生學習權益,投入必要資源落實遠距教學;只是,猶如前述所言,大學以下的各級學校尤其是中、小學,學生的年齡層尚屬需要家長照護的階段,政府應當強制要求各機關及單位提供家長比之前更具彈性且適當的防疫假,必要時也可以搭配居家工作的安排。而在進入可能長時間遠距教學之前,教育部應要求各級學校開始逐步完善各種超前作業,以及盤點各地各校落實遠距的資源分佈和條件落差,做好準備面對可能的挑戰,方能在阻止疫情擴大的同時,又能讓教育工作與學生學習得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