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夜的「擺暝」是馬祖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宗教活動,相較於許多馬祖人返台過年,不少旅居台灣的馬祖鄉親特地回到故鄉參加擺暝兼探親,有些是兄弟姐妹們一起回鄉看看年邁的老媽媽,有些是身體還健壯的爸爸媽媽們,趁著還能四處走動,回到女兒家作客,順便看看老家,也有的是兄弟姐妹們回來看看還在家鄉的兄弟們.......。馬祖的鄉親們藉著擺暝回鄉,祈求神明保佑全家老小平安健康事業順利,也趁機團圓、探親和親友故舊在廟裡共享食福宴聯絡感情,讓馬祖列島還瀰漫著濃濃的年味。

元宵夜擺暝也讓移居台灣多年的老一輩馬祖人與故鄉原生地仍有著深刻的情感連結,藉著節慶聚在一起聯絡感情或是討論事情,以馬祖東莒為例,島上最熱鬧的大坪村,在擺暝期間,路上少了說國、台語的遊客,聽到更多的是說著馬祖話的鄉音。不過,年輕一輩的馬祖人,雖然從小到馬祖高中畢業,都有過參與擺暝遶境敲鼓板的經驗,赴台唸大學、就業以後,擔心天候因素影響上班上課,就比較少專程回來參加擺暝祭典。少了年輕人參與擺暝祭儀,人口老化又嚴重,文化、宗教祭儀的傳承問題,讓老一輩的馬祖人引以為憂。

元宵夜擺暝,獻給神明的牲禮當中,必備一頭生豬以表示對祭儀的隆重。而祭儀之後的食福宴和分肉,更是早年物質匱乏年代的馬祖人重要的蛋白質來源,拜生豬有其生活、文化和信仰的重要意義。不過,同樣也是人口老化和外流的問題,島上許多八十多歲的老人家已經沒有體力抬豬公上供桌,祭儀之後的切肉與分肉,同樣需要體力之外,更需要專業的技巧來切肉,年輕人不會殺豬、分肉,同樣讓老人家憂心。也因此,東莒福正和大浦居民就搏杯請示大埔境和福正境白馬尊王,能否比照北竿的廟宇,僅備豬頭和豬尾巴,豬身部分則以臘肉取代。福正境和大埔境白馬尊王應允了,讓負責的「當頭」鬆了一口氣,不用再忙到半夜一兩點還在切肉分肉,未來的擺暝會更輕省,只是,擺暝之後食福宴沒有祭祀後的生豬當作食材,而年味又更淡薄一些了!

農曆十三夜,東莒熾坪境福德宮舉行繞境,由於人力短缺,一些戍守在東莒的阿兵哥義務協助,他們鑽進神偶的骨架裡扛著眾仙童遶境。   圖:張良一/攝

擺暝遶境,鼓板隊自是不可或缺,早年重男輕女,鼓板隊全是男生,近年因人力短缺和人口外移,改由媽媽們擔綱。   圖:張良一/攝

從印尼嫁來東莒的西蒂也推著娃娃車帶她最小的孩子參與繞境。馬祖的小孩從小到馬祖高中畢業前,或多或少都參與過擺暝祭儀,但是赴台唸大學、就業之後,就比較少專程回來參與擺暝,擺暝祭儀文化沒有年輕人傳承,讓老一輩馬祖人憂心不已。   圖:張良一/攝

曹芷屏是少數幾位在台灣唸完大學後隨即返鄉的年輕人。她也是今年熾坪境福德宮遶境的鼓板隊成員之一。她們家又是今年福德宮擺暝的「當頭」,擺暝期間沒日沒夜的忙著大小事。   圖:張良一/攝

擺暝遶境隊伍經過碼頭附近的一戶人家。   圖:張良一/攝

擺暝遶境隊伍經過碼頭附近的一戶人家。路燈燈光照射下,讓規模小的遶境隊伍看來熱鬧許多。   圖:張良一/攝

東莒島雖小,遶境隊伍走進山區、碼頭再回到大坪村,也花了兩個多小時。   圖:張良一/攝

85歲的曹嫩妹(右二)和鄭爸爸(左一)都是專程從台灣回東莒參加擺暝祭典,順便和街坊鄰居敘舊聯絡感情。   圖:張良一/攝

曹祥壽(左起)、曹祥華回到東莒島參與擺暝,也探視還留在島上的曹祥如(右)。他們三人在老家前討論著未來要如何改建老家。上世紀80年代末期,曹祥壽原本在大浦打漁,是最後幾位離開東莒大浦的村民。曹祥壽離開後,大浦就無人居,形同廢村。曹祥壽赴台後向他的弟弟曹祥如學習賣蔥油餅謀生。大約兩年前,曹祥如結束在台北的蔥油餅生意,返回家鄉定居。   圖:張良一/攝

曹嫩妹(左)和曹惠惠兩人在曹嫩妹的老家前合影。他們兩人年輕時一起在大浦打漁,馬祖魚少後,曹嫩妹舉家遷往台灣,曹惠惠則幫到大坪村居住。曹嫩妹的女兒曹鳳金透露,馬祖早年生活困苦,需要男丁幫手,因此會用較女性化的名字幫男孩命名,以避免遭天忌夭折。   圖:張良一/攝

曹嫩妹、王明恩和他們的女兒曹鳳金(左二)、女婿周金傳(左一)女兒曹寶金在老家門前合影。曹嫩妹的老家後來改建成幸福居民宿,相當受到歡迎。   圖:張良一/攝

劉美珍在她的老家前合影。劉美珍說,她身旁的石頭屋是她公公的房間,當時她和先生、公公和五個孩子就擠在小小的屋子生活。她們後來舉家遷往台灣,近年看她的好姐妹王明恩的女兒把老家改建作民宿作得有聲有色,也興起了改建老家的念頭。   圖:張良一/攝

陳木菊和他的先生回到東莒大坪老家。她年輕時幫阿兵哥理髮,二樓也開設冰果室營生。攝影家阮義忠曾在1979年在她的老家為她和孩子留下軍管時代難得的影像。   圖:張良一/攝

曹金蓮婆婆(右)和兩位女兒手拿著馨香和金紙到大浦白馬尊王廟拜拜。   圖:張良一/攝

莒光鄉民代表會副主席王秀金肩挑供品到大浦白馬尊王廟拜拜。   圖:張良一/攝

村民們在獻祭白馬尊王的生豬一頭,曹天金還在豬背上鋪上一張豬油網,以示隆重。   圖:張良一/攝

大浦村民把牲禮擺在供桌後,還會把塑膠做的鮮花插在供品上,讓供桌上的供品顯得花團錦簇繽紛多彩。   圖:張良一/攝

大部份的村民用塑膠花插在供品上,但是86歲的泉興婆婆還是堅持使用當地生產的白蘿蔔、蔥、蒜雕花,非常美麗好看!擺暝期間,泉興婆婆還是在店裡看著教授雕花的節目學習新的技巧。   圖:張良一/攝

深夜11:40,泉興婆婆在大坪福德宮的金爐前燒金紙。   圖:張良一/攝

大浦白馬尊王的四位當頭在擺暝祭典結束後,直接在廟裡切肉、分肉。切好的肉是隔日食福宴的食材,剩下的肉則均分32份給參與拜拜的人家。周金傳(右舉斧頭)多年前隨太太曹鳳金回到東莒定居,他是基隆人,但很快的融入東莒的生活中。他以前也不會殺豬、切肉,但看過幾次後就學起來了。他說,老一輩的人已經沒有體力切肉分肉,年輕一輩又沒人學,沒人傳承令人隱憂。   圖:張良一/攝

輪值今年擺暝「當頭」的媽媽們在廟裡的廚房張羅中午食福宴要吃的料理。除了前一夜擺暝的豬肉,菜是自己種的、鱸魚是自己釣的、魚丸當然也是自己打的。   圖:張良一/攝

道地的馬祖擺暝料理,八道菜:紅糟小腸、炸鱸魚、滷豬腳、滷豬頭皮、紅糟雞、炒米粉、炒三鮮、清蒸大蝦,四道湯:炸平安蛋湯、大骨蘿蔔湯、芋頭鴨肉湯、魚丸湯,還有餐後甜湯。   圖:張良一/攝

老一輩的馬祖人對擺暝有著根深蒂固的執著,只是身體仍健壯、還走得動,即便頂著冬天大浪也要回鄉。藉著擺暝食福宴,大家聚在一起聯絡感情。東莒村民在福正村的白馬尊王廟內共同享用食福宴。一年之中,村民們之間最重要的宴會,吃完了過年才算結束,才回復日常的生活。   圖:張良一/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