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立法院休會前夕,國民黨民眾黨聯手推動「還錢於民」的普發現金政策,主張以 2,400億元預算,每人發放現金 1萬元,並刪除原用於國土防災與台電撥補的預算。這項政策表面上是回應民眾「稅收超徵」的訴求,實際上卻是為了挽救日益升高的大規模罷免危機。這種以短期紅利交換政治生存空間的作法,不僅無法解決台灣面臨的結構性經濟與安全挑戰,反而暴露出財政民粹的危險傾向。

從財政觀點看,普發現金缺乏正當性與長遠效益。根據《預算法》,歲計賸餘應優先用於全國性的公共需要,例如國土韌性建設與電力穩定,而非一次性消費支出。國民黨與民眾黨主張的普發現金轉移公共資源至短效刺激措施,不僅違反財政規律,也將加重長期財政負擔。

持續更新:謝龍介預告 兩周內三讀全民普發現金1萬

更嚴重的是,若立法院以法案指定預算用途,恐違憲干預行政權,過去已有類似作法遭大法官會議認定違憲,行政執行也可能因此延宕,增加社會與政府成本。

推動普發現金的時間點亦值得警惕。藍白陣營在 2024 年強推修法限制罷免權,掀起民間反彈與大規模罷免行動。此時提出發錢政策,明顯帶有穩定選民情緒、轉移焦點的政治目的。罷免團體批評,藍白刪減國土與電力等關鍵預算,卻轉而撒錢迎合選民,是將國安與經濟穩定作為政治賭注。原本的國土韌性預算是為因應極端氣候與地震風險,台電撥補則有助於電價穩定與通膨控制,皆為當前社會迫切需求,卻被犧牲於選舉考量之下。

這場圍繞普發現金的爭議,反映出當前政治氣氛中日益浮現的「財政民粹主義」傾向。在全球經濟高度不確定之際,台灣更需理性投資與長期規劃,而非短期迎合選票的財政操作。特別條例本可針對性地處理台電虧損與災防建設,兼顧合法性與經濟效益,卻遭藍白擱置,令人遺憾。

面對罷免與財政風暴的交織,唯有回歸制度正軌,才能走出危機。立法院應放下選舉計算,儘速審議國土與電力預算相關特別條例,確保基本民生與國家安全不被政治操作犧牲。同時,政府應積極對外溝通普發現金的財政風險,推動有排富、針對性的社會補助措施,平衡公平與效率,強化社會信任。在嚴峻國內外局勢下,這樣的理性選擇才是真正有利於台灣未來發展的道路。

作者:楊聰榮(海內外學術力協會顧問,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