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島剛,一位擅長寫台日文化觀察的作家,在他的新書《看見不一樣的日本》中,野島帶領讀者「從日本看台灣,從台灣理解日本」。野島還寫滷肉飯、腳底按摩、九份、誠品.....,因疫情影響無法來台,說自己陷入了「台灣缺乏症」,書中的深度觀察,令人產生會心一笑的共鳴與不同角度的反思。

日本的學校會舉辦「教育旅行」,這樣的固定活動世界少有,通常是在國中、高中各辦一次。

在我參加教育旅行的一九八0年代,多半是去京都、奈良參訪古都。年輕人對古都沒什麼興趣,白天看了什麼,我沒印象,但晚上在旅館和同學熬夜「枕頭大戰」卻是快樂的回憶。

最近,教育旅行的地點愈來愈多元,選擇海外旅遊的學校也變多了。把教育旅行拉到海外舉辦的學校裡,公立高中佔了10%,私立高中則超過三成。

學校把海外教育旅行變成招募亮點的也不少。美國、澳洲都是熱門選項,但大批學生一起出遊,還是以鄰近國家較為理想。

其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的現象是:前往中國、韓國的團數銳減,以台灣為目的地的團數急速增加。

前往中、韓的教育旅行減少,理由很簡單。除了雙方政府層級的對立,把孩子送到那裡,偶爾還會碰上抗議日本的遊行,讓家長或學校擔心,因此無法成為理想的校外旅遊景點。

而對日本抱持善意的台灣,則令人安心,較受歡迎。故宮博物院、九份等,都是可以輕易到達的大型熱門景點。美食、夜市等,也是吸引年輕人的要素。

因此,常有素未謀面而貌似老師的人,透過臉書等管道來問我,教育旅行應該帶學生到台灣哪裡看看。找我去演講的請託也常有,最近一次的教育旅行行前演講,就是在我從未去過的兵庫縣丹波市。

這裡保有古風的街道,是日本知名栗子、黑豆產地,還有兵庫縣少有的名門學校—柏原高中。

柏原高中二年級的兩百四十位學生,要在(二0二0年)十一月中旬到台灣教育旅行。他們以行前準備之名,請我去演講。特別的是,為了教育旅行,所有學生還預先購買了我的書《台灣十年大變局》。

這本書原先設想的讀者是大學生以上的族群,但從這批學生會前給我的提問來看,演講前就拿到書的他們,幾乎都認真讀完,對台灣的歷史、政治、國際關係有一定的理解。

兩個小時的演講,話題從台灣美食到政治、兩岸關係一應俱全。

「被視為台灣名產的小籠包,其實不是台灣原有的料理,而是上海菜,但為什麼會變成台灣菜呢?」

「台灣總統府明明是日本人蓋的,為什麼台灣跟韓國不一樣,沒有破壞日本時期的建築,而是延續使用至今?」

「為什麼渡邊直美、蓮舫這些台裔藝人、政治家會在日本成名?」

我從貼近生活的話題中拋出疑問,牽引出背後的大哉問。認真聽講的他們,眼中散發著光芒,讓演講的我也感到這段時光非常有意義。

我在演講中也特別強調,我們日本人需要思考台灣問題的重要性。

現在,日本的一切都算穩定。「只要交給首相安倍晉三,就不會有什麼問題。」這樣的氣氛正在日本社會蔓延。不管是年金、國債或中國議題,好像什麼都不去想也沒關係。這股「溫水般的空氣」正在擴散。

但在台灣,不管是兩岸關係、身分認同、國家的未來等,都無法輕易找到解答,許多難題都讓台灣民眾議論不絕。

此外,同性婚姻、反核、如何與外國人共處等,這些日本緩步處理的問題,卻在台灣進展快速。

這應該是刺激這些年輕人思考的大好機會,讓他們針對日本沒有而台灣做到的,提出「為什麼」的疑問。

我認為,平常對高中生來說,聽兩小時的演講非常困難,但這次的演講他們好像全程精神貫注,甚至還有幾位學生主動舉手發問。

其中一題問到「怎麼在台灣的夜市殺價?」,也讓我笑了出來。

從日本到台灣的海外旅遊人數正大幅增加。二00五年不過二十五所高中,總計兩千多人。二0一六年卻增加到兩百六十二間學校,共計超過四萬人。

以海外為目的地的教育旅行裡,近四分之一的參加者到了台灣,是理所當然的首選地,這個數字至今仍在增加。

為提供協助,在日本幾位學者與日本台灣學會合作之下,也成立「日本台灣教育旅行支援學者連線」(SNET 台灣),針對高中和參加旅行的學生持續舉辦講座。

學生們即將要體驗的台灣之旅,也許會改變他們的人生,讓他們此生都

變成台灣的粉絲,支持台日關係往前邁進。或許,說不定也會成為我的忠實讀者。

總而言之,萬事萬物的「初體驗」都很重要。我們對人的看法,某種程度都受到第一印象的影響。我的「台灣初體驗」是一九八八年。

大二的我,參加台灣政府舉辦的國際交流活動,邀請日本年輕人到台灣兩星期,跟台灣的大學生一起走訪各地。歡迎活動上,我還跟當時總統李登輝握手,是很快樂的旅行。此後三十年,我對台灣的好感,至今沒有動搖。

柏原高中舉辦的台灣教育旅行,今年是第八屆。二0一一年東日本大地震後,隔年就開辦至今。在那之前,他們是到長野滑雪,後來改至台灣旅行獲得好評,未來也會持續辦下去。柏原高中於一八九七年創立,是日本開始統治台灣的兩年後。種種因素,讓該校與台灣結緣。

我期待,他們到台灣教育旅行能延續十年、二十年,進而培育出促進台日關係的優秀人才。

本文轉載自時報出版《看見不一樣的日本》/作者:野島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