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孩子升大學了,要常常去學校看看孩子嗎?」
「孩子談戀愛了,要提醒孩子以課業為重嗎?」
「孩子遭遇到霸凌,要考慮轉學、換環境嗎?」
「孩子是小一新生,第一天上安親班,要陪或接送嗎?」
「孩子…,做父母的需要…嗎?」

真相一許多時候,是父母離不開孩子,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

這是所謂「跑在孩子前面的父母」,生活大小事務,父母都幫孩子打理好了,甚至在孩子提出自己的需求之前,父母都以自己對孩子的了解,佐以自己的期待與擔憂,替孩子做好的完全準備。

如此,放手便變得困難重重,孩子和父母形成相互牽引的關係,然後,無論是孩子或父母想要放手、期待孩子成為獨立的自己,真的是一點也不容易啊!

真相二:經常練習放手,會讓放手變得簡單

從孩子還小的時候開始,當父母可以把握每次練習放手的機會,舉凡暫交由安親班或老師主導接送事宜、和孩子討論霸凌的因應需求、好奇孩子的感情交往關係而暫將擔憂放在次要的順序、又或者是忍住探望孩子的心轉來嘗試重新調整自己生活的重心…等等,在孩子長成時,每一次的離家、每一次的返家,都會是一次又一次珍貴而幸福的經驗。

真相三:父母的擔憂不是孩子會長大,而是自己的焦慮會不知不覺長大

這裡,同樣需要從孩子還小的時候開始,像是做為父母角色的修行般,在名為「焦慮」的道場上持續修練。沒有不操心孩子的父母,如何在操心的同時,保持生活與親子關係的平衡,是最大的修練功課。

鼓勵父母們,從孩子還小的時候開始,修練焦慮、練習放手、安頓自己,來長久的經營親子與家庭關係!

作者:劉彥君 慈恩心理治療所 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