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很多女明星忽然都變美了,問她是不是「進廠改裝」了?全都抵死否認,大多只承認自己有「矯正牙齒」。還強調牙齒「矯正」了之後臉就會變小、下巴變尖、甚至鼻子都會變挺,簡直是神乎其技。
嫌自己還不夠美的女星可以去矯正牙齒,那麼被鄉民喻為是「台版新垣結衣」的吳子霏,絕對夠美,沒有地方需要「矯正」了吧?
抱歉,在這個變態的演藝圈裡,即使是「台版新垣結衣」,還是有被要求需要矯正的地方,那就是吳子霏的台南腔國語。
2020年8月5日《自由時報》報導〈吳子霏矯正台南腔 爸媽對話變台灣國語〉:
「吳子霏過去擔任網拍模特兒,之後被經紀公司相中,還拍過陳奕迅、李榮浩MV,近日在HBO新影集《獵夢特工》中首挑大梁,演出女主角,昨受訪時談到……
吳子霏提到演戲這條路,光是口音就讓她一個頭兩個大,因她是台南人,從小講台語長大,先前上郎祖筠的表演課時,就被嫌棄腔調太重,後來靠每天練講國語,調整咬字,『結果打電話回家,我爸媽還配合我,變成用台灣國語對話。』……」
何時才不用掛「我不説方言」的狗牌?
很多鄉民一定會疑惑,三立或民視八點檔的長壽鄉土劇,很多年輕女星的台語,爛到比本魯這老芋仔還糟。更有些是爛到讓導演乾脆放棄,直接叫她在劇中都說國語(尤其是童星),這些演員的口音,應該才更需要「矯正」吧?
問題是只要在台灣,這70年來「我不説方言」的狗牌,永遠就只會掛在說台語、客語或原住民語的人身上,有誰敢去質疑兩蔣的寧波話是不是「方言」?除非他有兩個腦袋,砍了一個也沒關係。
本魯當兵時上莒光日,有一次行政院長俞國華致詞說:「國父革命是艱難的」。結果我們連上有一堆天兵,莒光日作文簿裡都寫成「國父革命是撿來的」。因為俞院長說的「艱難的」,真的不管怎麼仔細聽、反覆聽,就是「撿來的」。別說是請兩蔣去上正音班,請余國華去上正音班,說完大概自己先去綠島「深造」吧?
戒嚴時代國台語的差別待遇有多大?我舉與本魯差不多年紀的國語童星湯志偉、張玉玲,以及台語童星紀寶如為例。
紀寶如小學時功課很好,但她外婆卻替她安排到全省歌廳作秀,湯志偉與張玉玲的家長卻是跟導演拜託不要安排太多表演。
上國中後,湯志偉、張玉玲都息影,湯志偉是世新廣電科畢業,藝工隊退伍後讀文化戲劇時才復出拍戲,張玉玲也是文化戲劇畢業後才復出拍戲。最後的結果是湯志偉、張玉玲大學畢業,紀寶如僅國中畢業,嫁給余龍後也很不幸,一生坎坷。
如果真要說演戲,童星時的湯志偉、張玉玲,是無法和紀寶如相比的。因為湯志偉、張玉玲永遠都只能演好孩子,長大以後演二號男女主角,就是男女主角的兄弟姊妹或朋友同學。
但紀寶如不同了,正經的、搞笑的、正派反派、國語的、台語的都演過。(小亮哥也是國台語都演,但都只能演反派或丑角)。無奈紀寶如被定位為台語演員,她的一生也就被定位了。
台語劇主角為何只能當國語劇配角?
其實每個人的一生,尤其是童年,原生家庭的影響太大了。我舉另一個台語片在社會變遷裡的悲劇人物,就是「小燕」(陳秋燕)。她是台語片小生田清和女星陳蘭的女兒,1946年生於台北市人,從影過程與1948年生於上海的另一個國語片的「小燕」(張小燕)幾乎一樣。
陳秋燕演的《小燕流浪記》等台語片,都是和父親田清合演,而且都演田清的女兒。但張小燕演的國語片,得到亞洲影展最佳童星。雖然陳秋燕的家境也很好,但兩個「小燕」給觀眾的印象顯然不同。
念初中時,兩個童星出身的「小燕」,青春期都面臨無戲可演的尷尬期。但陳秋燕比較會讀書,考上北一女,張小燕讀的是私立靜修女中。陳秋燕成年後以本名演出台語片,台語片沒落後,田清也因拍片破產,她去華視演連續劇。張小燕演了很多國語片,但也不紅,離婚後在華視主持綜藝節目。
陳秋燕後來曾對記者說過,每次她在華視遇到張小燕時,就有一種自卑的感覺,不敢跟她打招呼。其實在少女階段,張小燕的演藝生涯同樣也是不順利。論童年時的家境、初中所讀的學校,成年後的身材長相,陳秋燕都不輸給張小燕的。但她為何會自卑?可以見證當時演藝圈國台語演員的位階現象。
本魯在市政專校讀公衛科時,有個高一屆的學姊劉若幼,1985年在華視八點檔,潘壘小說改編的連續劇裡《魔鬼樹》擔任女主角。無奈劉若幼在八點檔星運不濟,後來就被發配到台語連續劇。
戒嚴時代台語連續劇,跟今日八點檔的鄉土劇不同,都被老三台放在中午時段與七點晚間新聞之前。不僅是台語劇不能出現在八點檔,連台語廣告都不行。因此演員一旦演了台語連續劇,就被定位為台語演員。即使再回到國語連續劇裡,也只能演配角與反派。
當年潘迎紫主演的中視《一代女皇》武則天裡,劇中大反派,那個一直要殺少女武則天的王皇后,就是由中視台語連續劇當家花旦陳佩伶來演。戒嚴時代的國台語演員,位階上高低分明。台語劇裡最紅的影后藍琪,到國語劇裡也只能演配角,這種現象由來已久。
舞廳為何要「改造」舞女成為外省人?
其實別說是演藝圈,就算到風月場所,國語照樣要比台語「高級」。2016年在美國車禍身亡的經濟犯王又曾,當年就是在大橋頭經營台北軍中樂園,後來改為仙樂斯舞廳。他的老婆金晶,這是她在歌壇的藝名,其實也就是舞廳裡的花名。
話說當年的兩大報,從來也就不是什麼他們自我標榜的「質報」,也會針對舞廳等特種營業製作「尋芳指南」,方便讀者按圖索「妓」,1967年8月22日《經濟日報》報導〈婆娑小記 依人小鳥投懷送抱〉:
「仙樂斯有女名葉玲,這位本省籍的小姐,人高馬大,好像一匹大洋馬,可是外型極佳,臉蛋嫵媚而有韻緻,聲音甜蜜,海派味道甚濃,你和她談話,怎麼樣也看不出是本省小姐,很多和她一舞的人都猜她是外省女孩呢。她來仙樂斯不久,可是她也成了仙樂斯滿節女郎之一了。
目下仙樂斯舞廳可以說是執舞廳之牛耳,因為該舞廳已擁有具有牌照的舞孃在200名以上,經常上班的有180人左右,舞廳董事長王又曾出身商業界,曾做過紡織公會理事長,在他經營仙樂斯之後,業務蒸蒸日上,因此現任舞廳公會理事長,在娛樂界他是以海派著稱的。」
王又曾這個超級龜公,費盡心血把舞廳裡的本省女孩,「改裝」成外省女孩,仙樂斯因此也成了全台人氣最旺的舞廳。今天演藝圈裡的「前輩」,為了吳子霏的前途,花5年時間「矯正」台南腔,讓她日後「怎麼樣也看不出是本省小姐」,算是用心良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