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到來,近日來的溫度也屢屢破新高,根據食藥署統計資料顯示,每年的5至10月為食品中毒發生之高峰期,高溫且潮濕的環境最適合各種微生物之生長,若食品烹調及保存不當,則容易發生食品中毒事件,食藥署也分享預防食品中毒五要原則,提醒民眾要特別注意!
一、食材購買不過量!買後應儘速冰冰箱
為防範食品中毒的發生,食藥署建議,食材購買後應儘速放入冰箱中冷凍或冷藏,且食材購買不過量,避免過多的食材儲存於冰箱,導致冰箱冷卻效果下降,造成微生物孳生。
二、食材要新鮮衛生!用水也必須乾淨無虞
食藥署提醒,在處理食材、食用前,要確保與食物接觸的人或物都是清潔乾淨的,食用前要將食品充分加熱並在2小時內吃完,食物應放入冰箱冷藏或冷凍,飲水則要煮沸,不喝生水。
三、調理食品前先洗手!生熟食刀具、砧板應分開
食藥署表示,調理食品前後應澈底洗淨雙手,生熟食刀具、砧板應分開,以避免交叉污染,另外,餐點烹煮不過量,若未食用完畢,也應避免在室溫下貯存過久,應儘速放入冰箱,並儘早食用完畢。
四、食用食品應徹底加熱!小心追求口感賠了健康
食藥署表示,生蚵、生蠔等貝類水產品易受生長環境中的諾羅病毒或腸炎弧菌污染。諾羅病毒是最常引起病毒性腸胃炎的病毒之一,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染,只需1至10個病毒顆粒即可致病,常造成患者嘔吐、腹痛、水漾腹瀉、部分患者更可能有發燒等症狀。
食藥署表示,適當的加熱過程可以殺死活的細菌,也可以除去某些細菌產生的毒素,食品中心溫度超過70℃ 細菌才容易被消滅,例如肉毒桿菌的毒素即可在100℃加熱10分鐘後失去活性,提醒民眾不要為了追求口感賠上健康。
五、注意保存溫度!低於7℃ 才能抑制細菌生長
食藥署表示,溫度介於7至60℃之間稱為危險溫度帶,許多細菌在此段溫度間都能快速生長繁殖。
保存溫度方面,食藥署表示,熱存溫度需高於60℃,冷藏溫度需低於7℃才能抑制細菌生長,為了避免細菌在食品中繁殖而產生毒素,建議食品調製後勿於室溫下放置超過2小時,夏天時(室溫超過32℃)勿放置超過1小時。
疑似食品中毒應迅速就醫!保留剩餘食品、排泄物以利追查
食藥署提醒,若遇到疑似食品中毒症狀時應迅速就醫,並保留剩餘食品及患者之嘔吐或排泄物(密封並留存於低溫冷藏,不可冷凍),採集檢體後,立即送衛生單位檢驗,有助於查明食入的食品種類、食物中毒原因、食物中毒類別等,以深入瞭解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