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高溫,除了小心中暑,也要特別注意食品保存!根據衛福部食藥署最新統計,去年國內高達6944人食物中毒,創下23年新高,《新頭殼》整理4種常見食物中毒的細菌,民眾要特別留意,食藥署也提醒民眾,夏日飲食要特別留意保存,也要切記落實吃飯前勤洗手,才不會引病上身。

根據衛福部食藥署最新統計,去年國內高達6944人食物中毒,且是1981年有通報統計以來的史上次高,僅次於1997年的7235人,創下23年新高,且有超過一半的案例都發生在5到9月的夏季高溫季節。

夏天飲食要注意!小心這4種食物中毒細菌

食藥署表示,常造成食品中毒的主要原因有冷藏及加熱處理不足、食品調製後在室溫下放置過久、生食與熟食交叉污染、烹調人員衛生習慣不良、調理食品的器具或設備未清洗乾淨及水源被污染等,《新頭殼》整理4種常見食物中毒的細菌:

一、金黃色葡萄球菌:常見中毒食品為受污染肉製品、蛋製品、乳製品、魚貝類

金黃色葡萄球菌常存於人體的皮膚、毛髮、鼻腔及咽喉等黏膜及糞便中,尤其是化膿的傷口,因此極易經由人體而污染食品,或因牛的乳腺炎而污染牛乳,進而導致乳製品遭受污染,常見中毒原因食品為受污染之肉製品、家禽、蛋製品、魚貝類、乳製品、盒餐、生菜沙拉及麵包店產品等。

金黃色葡萄球菌中毒的主要症狀為嘔吐(一定發生)、噁心、食慾不振、腹痛、腹瀉、下痢、虛脫、輕微發燒,症狀會持續24小時到數日,死亡率幾乎為零,但對病人及老人則有威脅。症狀輕微者可在數日內自然痊癒,重症時需補充水份及電解質,以防脫水,並給予抗生素治療。

二、仙人掌桿菌:常見中毒食品為受污染米飯等澱粉類、香腸等肉類製品等

食藥署表示,仙人掌桿菌極易由灰塵及昆蟲傳播污染食品,食品中帶菌率可高達20~70%,且食品被仙人掌桿菌污染後,大多沒有腐敗變質的現象,除了米飯有時稍微發黏,口味不爽口之外,大多數食品的外觀都正常。

食藥署表示,仙人掌感覺中毒又分為「嘔吐型」、「腹瀉型」, 嘔吐型食品中毒的原因食品,大都與米飯或澱粉類製品有關,蒸煮或炒過之米飯放置室溫,貯放時間過長為最常見的污染途徑,而腹瀉型食品中毒的原因食品,主要是香腸、肉汁等肉類製品,濃湯、醬汁、果醬、沙拉、布丁甜點及乳製品亦常被污染。

嘔吐型的潛伏期約1~5小時,且會有噁心及嘔吐等症狀,併有頭暈、發燒、四肢無力等。而腹瀉型的潛伏期則較長為8~16小時,以腹痛及腹瀉為主,嘔吐較少見。

三、沙門氏桿菌:常見中毒食品為受污染的畜肉、鮮蛋、乳品、豆製品

食藥署表示,引起沙門氏桿菌食品中毒的原因食品主要為受污染的畜肉、禽肉、鮮蛋、乳品及豆餡、豆製品等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植物性食品,且可由環境媒介或由人、貓、狗、蟑螂、老鼠等接觸食品而產生二次污染。

食藥署表示,沙門氏桿菌中毒的潛伏期為6至72小時(平均為18~36小時),人體誤食沙門氏桿菌後,在4至48小時(平均約24小時)內就會發病,發病時間愈短,症狀愈嚴重。

主要症狀為下痢、腹痛、寒顫、發燒(高燒維持在38~40℃)、噁心、嘔吐,症狀持續 2~3天後會痊癒,但有5%的人會成為帶菌者,死亡率為1%以下。

四、腸炎弧菌:常見中毒食品為受污染的生鮮海產,可透過菜刀、墊板污染食物

食藥署表示,主要引起腸炎弧菌中毒的原因食品為生鮮海產、魚貝類、或受其污染的其他食品,亦可透過菜刀、砧板、抹布、器具、容器及手等媒介物間接污染食物而引起中毒。

食物只要經少量的腸炎弧菌污染,在適當條件下,短時間內即可達到致病菌量,增殖迅速是造成食品中毒的一大原因,食藥署表示,腸炎弧菌中毒的發病潛伏期4~90小時(平均約17小時),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痛、水樣腹瀉、頭痛、發燒、發冷,死亡率在0.1% 以下。

預防食物中毒很簡單!生食分開處理、注意保存溫度是重點

食藥署表示,常見的食品中毒症狀包括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有時候伴隨血便或膿便,但是不一定所有的症狀都會同時發生。

食藥署表示,患者年齡、個人健康狀況、引起食品中毒的致病原因種類以及吃了多少被污染的食品等因素,均會影響中毒症狀及其嚴重程度,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症狀會比較嚴重,甚至可能會因為食品中毒而死亡。一般食品中毒的症狀通常會持續1天或2天,有些會持續1週到10天。

食藥署提醒民眾,調理食品前後一定要把手徹地洗淨,有傷口要先包紮,且食材要新鮮衛生,用水也必須乾淨無虞,要特別留意生熟食要分開,用不同器具處理,避免交叉污染,另外,也要記住食品要徹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超過70℃ 細菌才容易被消滅,更要注意保存溫度,低於7℃ 才能抑制細菌生長,室溫則不宜放置過久。

夏天飲食要注意!小心這4種食物中毒細菌找上你   圖:新頭殼/製表

根據衛福部食藥署最新統計,去年國內高達6944人食物中毒,創下23年新高(108年食品中毒案件統計列表)   圖:食藥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