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關係,當互動與相處出了問題,職場上多數會經由主管、同事等介入來協助,除此之外,個人在人際互動影響情緒的事件中,還能怎麼做?

區分事實與想法

人們容易受到過去經驗、思考模式等影響,對於他人的言行很快做出判斷解釋,於是就把自己的想法當作是事實,藉此快速做出解釋,迅速反應出相對應的情緒行為。由於反應的速度太快,可能會忽略了互動中的細節,或者是對方還沒說完,自己已經有了定論、產生情緒。這樣的想法與實際上的情形可能有落差,甚至對方也不是我們想的那個意思,然而我們卻不自覺,誤會、誤解因此產生。

不在情緒當下做決定

由於情緒會影響我們的判斷,甚至讓我們的理性當機,因此適當地讓自己在情緒當下有一些緩衝的時間,比在盛怒或強烈情緒的時候做決定會好得多。增加緩衝時間並不難,在覺察自己的情緒後,讓自己多幾個深呼吸、暫時離開,爭取多幾分鐘的時間。

在情緒當下練習專注

喜怒哀樂人皆有之,心情都能夠影響生活,更何況影響工作。我們可以選擇被情緒影響,而在工作時擺臭臉、不回應同事,心中告訴自己就是要用擺臭臉、不回應的方式,表達自己感受;但我們也可以選擇覺察到自己的生氣、焦慮,但不評價自己的情緒與想法,反而專注把正在進行的工作完成,而不是被情緒與自我評價影響了。等到完成重要的事後,再仔細想想自己的情緒怎麼了。

工作與自我的界線

工作上的表現是成就感的來源之一,若自我要求過高,或是相當在意個人表現,一點小失誤就覺得會招來批評,太過度時,甚至可能把他人在工作內容的評價與討論,當成是對個人的評價討論,這樣的狀況很容易使人落入被評價的負向情緒循環中。練習將工作相關的評價與討論區分,而不是以偏概全的將工作上的評價當成自己的全部。

建立正向循環靠自己

對於相同的問題,我們如何能從同樣的方法獲得不同的結果?例如:習慣以擺臭臉、不回應的方式來讓同事感受到自己的怒氣,並且持續用這個方法來應對的,我們如何能期待同事對自己有正向的互動?答案顯而易見,同事通常也不會以友善的態度來回應。有些人會覺得「為什麼我要先改變,而不是對方先改變」,我們當然也可以等著對方先改變,我再改變,但這樣就要承擔不改變的後果,哪一個比較好呢?

同事來自各處,彼此之間的相處需要更多的時間理解,除了要設定好自己的人際界線,我們不需要站在一個處處討好的角色位置,也不需要委屈自己身在一個困難重重的地方,與人自在舒適的相處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是在認識自己後,願意給彼此更多的包容與彈性。

作者:洪梅禎 臨床心理師/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臨床心理師洪梅禎。   圖 : 洪梅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