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進入職場即將快滿兩年,仍時常想到求職之初,除了求職焦慮、工作適應,還有社會角色的轉變外,而產生的諸多不安與困惑。

你了解自己是如何看待自己?

踏入職場後是否會很擔心自己被評價?擔心跟同事格格不入?被上司糾正錯誤後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這些焦點「集中於自己」的關注與覺察,在工作初期是很正常的事情。臨床心理學家Jessamy Hibberd提出當人 在面對不熟悉的新挑戰時、別人和自己的看法不一致時以及對自我要求過高時,經常會出現自我懷疑跟害怕失敗的冒牌者心態(Imposter Syndrome)。這時建議可多與朋友、家人分享或討論,以減少想像出來或災難化的負面評價,並接受自己無法完美,卻可以改變不足這件事情。

外在環境是如何影響你的?

這個工作適合你嗎?工作環境是否讓你感到正向、成就或者挫敗、沮喪?經濟或家人給予你多少壓力或期待?現實的壓力當然很多,但無論如何,一個對於未來有幫助的前輩或公司,應該是能帶給你成長、動力。Kalleberg(1977)認為工作價值觀分成內在動機、便利性、同事關係、生涯與適當的資源五個向度。一份適合的工作,從基本有合理的薪資福利、同事良性的競爭、不過勞,延伸至會有成就感、有效能感、自我的成長進步以及有利於生涯規劃等等,種種面向皆是需要面對與考量。有些來到治療室的個案因受限能力、生理狀況或年齡難以承受重新學習或轉職的狀況,因此對職場新手來說,尋求認同是重要的,而將工作的種種面向納入對人生的思考中也是重要的。如果有機會,給自己一個適度冒險的空間與成長的可能。

如何處理職場新生活的負能量?

每天被規定的打卡人生會就一直這樣嗎?到底工作是為了什麼?周末休息的時間為何這麼短?這些厭世大哉問,若從另一角度來看,即是對現在生活的滿意度、人生價值觀跟對未來想像的困惑。當邀請個案寫下一個月每天的生活經歷,很多人才發覺,日子並非一成不變,真正的滿足可能不在於下午茶飲料的小確幸、連假四天的耍廢,而是某些看到自我價值、未來的時刻。

因此,從第一份工作開始,至少給自己一年的時間來適應職場角色、生活壓力跟工作的價值,因為工作不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是會影響自我價值與人生的重要基石。

文:臧翊真台北市立松德院區 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臧翊真臨床心理師   圖:臧翊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