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小幸來晤談抱怨工作上問題,他自己認為根本是一種職場霸凌,了解原因後發現,同事常常會請他幫忙做一些事,一開始他覺得同事間彼此互相幫助無妨,但後來他覺得變成一種壓力,例如他已經沒空,但同事不管小幸的感受或時間是否允許,都會以一種開玩笑的語氣「要求」小幸幫忙,不幫好像變成一個罪過,而這種事不一定是公事,也有些是私事,例如買中餐請小幸「順便」買,下班「順便」載,讓小幸有很大的困擾。

小邦是學校的心理師,當初同事教職員有關心理衛生事情會向他諮詢或晤談,小邦本來也是本著助人為樂的態度,利用休息時間給同事諮詢,但後來變成小邦跟學生晤談時,同事也打電話來「請」小邦跟他晤談,讓他與學生感到很尷尬,和晤談到一半被中斷的不舒服感受,打亂晤談進行,而自己的休息時間也沒了,覺得很疲倦。另外,主管的私事、心情不佳也要請小邦晤談,甚至連自己的小孩課業的事情都來請教,因為主管的小孩也想當心理師,研究所課業有不了解的地方請小邦指導,向小邦借書,甚至有的報告請小邦幫忙內容,造成小邦的困擾,但因為學校是約聘制度,小邦擔心拒絕主管會導致下學年度不被續聘的問題。

在職場常常見到同事間請求幫忙,有些是公事、有些是私事,有人會因為擔心工作考績升遷或續聘等問題,只能忍受,而且另找工作也會擔心主管會給予不良評價給新工作單位主管,因為有些單位主管會去跟應徵者前一份工作單位「徵詢」應徵者的評價,這樣問題究竟該怎麼辦?

要解決這樣問題,首先要與同事間界定「界限」,界限是在心理治療晤談中常用的一個方法,說明彼此間的應有的距離、關係、責任、義務與限制,在彼此間有一個限制而非答應所有要求。例如小邦應該跟主管釐清彼此間的職責和工作內容,針對要求協助私人領域部分,與主管詳細說明自己可以做到或不能做到的部分。一開始跟對方說明清楚,會比答應一陣子後再拒絕的困難度較低,若主管或同事要求非自己工作範圍和職務交代必要之事,則依自己的時間和工作斟酌是否要答應對方,委婉地跟對方說清楚限制和範圍或規則。

其次是該拒絕還是要拒絕,且必須直接跟對方說清楚,若因為這樣導致自己工作沒了,該思考的是這情形其實不是理想工作場域。評估對自己未來生涯不見得有適切的發展,前一份工作長官對表現評價,有些時候是因為這樣的不配合而予負評,職場上徵詢應徵者前份工作的表現,這樣長久以來的做法其實是有待斟酌,新單位對於負評也應該更慎重思考而非完全採納。之前有法院針對舊單位給予離職員工負評,去影響新單位的評價方法做出違法判例,更顯現長久已來慣例是違法的行為,因此面對這樣情況下,也可考慮尋求法律協助,無須擔心因為拒絕導致對未來新工作影響。

作者:陳汯諄臨床心理師/國立雲林特殊教育學校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