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國內疫情趨緩,群聚活動等相關禁令逐漸解除,在疫情中業績受衝擊的商家,早就看準這個商機,再加上行政院七月中要加碼推出「三倍券」提振經濟,讓上半年因武漢肺炎受到影響最嚴重的實體店面受惠,政府的規劃是讓民眾消費一千,就有三千(以上)的消費力,且要在年底前使用完畢,鼓勵民眾走出戶外,到實體店面消費、觀光旅遊,短時間內為國內消費市場注入活水。過去金融海嘯時,馬政府曾採取刺激經濟措施,如發消費券等,其實等同於發現金,效益及乘數效果已被馬政府時的行政院長毛治國認證,是效果很差又會讓預算爆表的措施,當時的國發會主委杜紫軍也說,舉債八百多億卻僅有三百多億的效益。若考慮到用政府資源發揮最大效果,還是採取「三倍券」,讓民眾的一千元變大成三千元,再搭配支付業者、零售餐廳等商家的優惠組合,讓民眾的一千塊翻倍成六千甚至八千,才能讓政府預算花在刀口上,納稅人的錢才能用得有效率。

2008年金融海嘯時,為拉抬經濟,馬政府推出消費券措施,讓人人都領三千六到市場上消費,但最後成效不彰。不僅馬政府時的審計部報告具文指出,消費券替代效果高,民眾將消費券用於原日常支出約72.07%。顯示民眾不會因為有消費券購買較貴或較多商品,加碼消費效果未顯現。就連馬政府時任閣揆的毛治國在2015年時,都曾批評消費券。毛治國說,「發消費券性質等同發現金,民眾拿這個錢做日常開支,消費效果來講並沒有增加新的消費出來。」在同一場記者會上,時任國發會主委杜紫軍也說,過去政府發放消費券編列預算8百多億元,產生的經濟成長貢獻為363億元。可見無論是發現金,還是發消費券,對於刺激經濟的效果都不好。有十多年前的失敗經驗,到了2020年還被國民黨當成拯救經濟的萬靈丹,代表國民黨不但沒進步,只是為了攻擊執政黨,而將嚴肅的政策問題變成政治口水。

就刺激經濟的角度而言,此次三倍券的設計,是要強迫民眾拿出一千,透過政府加碼兩千,業者再推出各種加碼吸引消費,而變成四千甚至六千或八千元,讓民眾覺得物超所值,也更會拿出錢來買更多本來不打算買的東西,真正促進消費市場活絡,救到因疫情營收受挫的商家。比起消費券是全由政府預算支應,三倍券的設計是讓業者、民眾都拿出一部分來共同刺激經濟,因此,四百億的預算就可以促成超過一千億的消費金額,不像消費券還要舉債八百億,國民黨主張的發現金,還要舉債高達一千六百億!

並且,根據目前各家支付平台業者、百貨、旅遊業、飯店業已經公開的優惠資訊,至少可以讓民眾的一千元,透過支付工具先加碼四百元,再在旅宿或百貨消費時,可以得到價值四千到六千元的商品。在七月旅遊旺季到來時,這些優惠方案勢必會再進一步加碼,讓民眾走出來到實體店面消費、旅遊,不斷炒熱內需市場,而這些周邊效益,也會對整體的經濟成長有助益。總之,從預算規模、刺激經濟的效益最大化來考量,三倍券無論在效果、CP值都遠高於發現金、發消費券,為了避免重蹈馬政府時消費券慘劇,也避免舉債過多,採用三倍券振興經濟,是相對來說較實際的選項。

作者/林彥宏(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