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COVID-19)全球疫情趨緩,各國也陸續解封,不過各國專家學者及世衛均警告,病毒在炎夏仍具有傳播力,秋冬恐現第二波疫情,為此全球專家也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疫苗以及藥物的研發當中。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日就針對國內外疫苗現況做出說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研發組組長梁賡義指出,除了鎖定國外廠商採購疫苗以外,國內也積極開發自產疫苗,最快秋季可進入人體臨床實驗。
梁賡義指出,目前全世界約有100個不同的研究單位在進行疫苗研發,但真正進入人體臨床實驗的僅有10款,而這10款疫苗又分為四種類型,包含:核酸疫苗(3件)、重組病毒疫苗(2件)、不活化病毒疫苗(4件)、次單位疫苗(1件)。
梁賡義說明,核酸疫苗中最為出名的就是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跟Moderna公司合作開發的疫苗,目前進行到第二期人體臨床實驗;重組病毒疫苗則是用腺病毒的載體接上新冠病毒抗原,目前由英國牛津大學及AstraZeneca公司共同研發中,正處於第二期及第三期人體臨床實驗當中。
至於不活化病毒疫苗,則是由中國領銜開發的傳統疫苗,原理是將病毒去活化後打入人體內以達到免疫效果;全球僅有1件的次單位疫苗則是針對新冠病毒上的某一個抗原,利用遺傳工程技術大量生產後做成疫苗,目前正由美國公司Novavax開發中。
梁賡義表示,台灣除了採購海外廠商所生產的疫苗外,自己也必須要厚植自製疫苗的能力,以滿足國內的防疫需求,並且兼顧國際防疫合作,因此,在疫情發生初期,產學研界即啟動投入疫苗研發。目前國內有研發能力的單位分成國衛院及中研院,而除了前述提到的去活化疫苗以外,其餘三種疫苗國內都有在進行中,除此之外,還有另一款「胜肽疫苗」,目前已處在動物實驗最後一期,預計最快在今年秋季即可進入人體臨床試驗。
中研院部分則是著重開發「奈米疫苗」,目前也正進行疫苗劑型與劑量的優化,無論是國衛院或中研院,其研究成果均已與國內廠商洽談並啟動合作。同時,政府也不曾放鬆步調,持續提供相關輔導,已大幅縮短疫苗開發時程。
而為因應疫情需求,食藥署也協助疾管署依照《藥事法》取得所需之檢驗試劑專案進口,同時預估疫情發展,超前部署國內檢驗試劑、藥品及疫苗需求,提供廠商依循類似於美國緊急使用授權(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EUA)機制,提出檢驗試劑、藥品及疫苗之專案製造及輸入申請,截至目前為止,已核准4件檢驗試劑專案製造及19件檢驗試劑專案輸入。
指揮中心表示,繼口罩國家隊後,科技防疫國家隊亦儼然成形,盼結合各界的儲備量能來因應疫情,以在疫情再次爆發時使台灣有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更能持續對全球防疫有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