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份訪台前夕猝死的捷克參議院前議長柯佳洛(Jaroslav Kubera)之遺孀日前揭露中國大使對其死亡恐嚇,使世人再度看到過分自信的中國對其他國家的蠻橫態度。類似的案例在習近平展開「戰狼外交」後層出不窮。《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稍早刊登丹麥國際問題研究所(the Danish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資深研究員佩蒂(Luke Patey)的文章,指出中國的重要性被過分放大,其實歐洲大可與之對抗。

佩蒂指出,中國一群右派人士在1996年出版《中國可以說不》,呼籲中國拒絕自由主義價值觀,並認為西方人為了自己的利益陰謀阻止中國崛起。20多年後,中國已經習慣了說「不」。藉由「戰狼外交」下,中國反過頭來向西方施加壓力,要求對方向自己的要求說「是」。他們動輒用限制對方進入中國市場,來擊潰膽敢不順他們心意者的意志。

佩蒂說,中國外交官展現這種態度的主要場域之一是歐洲。上週,歐盟原本要揭露中國在武漢肺炎中的造假,但擔心跟中國之間的貿易關係受到影響,就軟化了一些批評性用語。

佩蒂認為,歐洲根本不必屈服於中國的經濟霸凌。歐洲也可以說「不」。歐洲非但不像許多人想像的那樣倚賴中國市場,而且現在能從中國得到的經濟機會也已被抵銷掉。在中國進行貿易和投資,讓歐洲蒙受戰略上的脆弱,喪失競爭力。

佩蒂指出,乍看之下似乎不難理解歐洲為什麼會屈服於中國的政治要求。儘管中國經濟正在放緩,並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債務負擔,但從2013年到2018年,中國仍佔全球經濟增長的四分之一以上,其日益壯大的消費市場是全球公司無法忽視的。

然而,儘管中國在全球經濟中佔有一席之地,但歐洲和其他外國投資者到底可以從中國的經濟成長得到多少利益?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了,其投資限制(例如對外資股權的限制)仍然是已開發國家的4倍多。

歐盟貿易專員霍根(Phil Hogan)最近表示,就算在武漢肺炎還沒導致高層會議停擺之前,與北京之間的談判也沒替歐洲公司進入中國市場帶來什麼具體進展。在北京野心勃勃推動「中國製造2025」時,外國投資者的前途卻未必光明。

佩蒂指出,許多歐洲決策者誤解了與中國貿易往來的重要性。歐盟官員經常誇口說,該區域機構與中國之間每天有超過15億歐元(16億美元)的貨物流通。但是歐盟成員國每天與內部和外部合作夥伴的貿易總額接近300億歐元。歐洲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根本只是一個神話。中國在2018年僅佔歐盟成員國總貿易的5.5%。正如柏林墨卡託中國研究所(The 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 MERICS)的分析,如果嚴格按照數字進行計算,那麼所有歐盟成員國中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其實就是歐盟。每個成員國平均有近2/3的貿易是與歐盟夥伴進行的。地理上的接近性,對商業和文化的熟悉以及單一的市場和關稅同盟推動了這種中心地位。

然而,歐洲決策者的普遍反駁是,貿易方面的最高人物並不能說明一切。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作用無形地解釋了中國的經濟重要性。在該供應商中,中國構成了複雜的,跨境生產過程中的中間產品的1/3,以及其對歐洲公司的未來市場潛力。

佩蒂指出,歐洲國家的這些決策者誤解了中國的重要性。在歐盟和中國之間存在著不對稱關係。與中國進行貿易一體化的同時,歐盟在全球製造業出口中所佔的份額從2001年的44%下降到2018年的35%。在全球供應鏈中,中國向歐盟出口了高價值產品,但進口的商品較少。如果歐洲不專注於建立自己的工業競爭力,只會繼續在全球經濟中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