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星期日的晚餐時間,晨安和好友相聚,雖然面對滿桌美食、談笑風生,卻有揮之不去的沉重,只要想到「明天又要上班了」、桌上那疊如山的文件、便籤裡密密麻麻的待辦事項、老闆不知道又要出什麼招、月底的業績還沒有著落……就忍不住嘆起氣來、食不下嚥;朋友們也都習以為常了,晨安的「Monday blue」總是比別人提前一天來臨。
長期的工作壓力,往往導致慢性的生理疾病和心理困擾,也可能影響人際互動品質,衍伸出更多的壓力源;如何不被工作壓力的流沙吞噬呢?可以試著這樣做:
1.設定工作界線:明確劃分工作與休息的時間及空間,讓自己「專心」休息-休息期間不接觸跟工作有關的事物,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即使什麼都不做也無妨);可以使用一些「儀式」來協助自己切換至休息模式,例如:更換家居服、散步、享用點心、洗澡等等,藉此轉換心情,跟工作狀態有所區隔。
2.訂定工作計劃:將待辦事項分割成較小的目標,並預留足夠的期限;在工作時專注於當前的進度,不把焦點放在還有多少事情尚未完成,確實地按照工作計劃逐步執行。
3.紀錄工作完成度:劃記已完成的工作項目,提醒自己看見已經做到的部分,也可以適時地給予自己獎勵(例如:完成階段目標後,去看場電影或購買想要的物品),犒賞自己的努力。
4.尋求人際支持:透過實體聚會活動或網路社群軟體,與親友保持正向的連結,適當地抒發壓力感受、表達負向情緒,與對方分享自己的成就感,以及參與共同活動、彼此關懷,由人際互動中獲得支持和鼓勵。
從每一次完成的任務中,累積「我能感」(self-efficacy),練習把能量花在做得到、可控制的事上,不再消耗於無止盡的焦慮中;休息並非浪費時間,而是讓自己的身體與心理養精蓄銳,保留力量面對壓力,在工作中呈現更好的狀態。
文:左涵瑄/台北市立萬芳醫院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左涵瑄臨床心理師 圖:左涵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