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最近被疫情搞得緊張兮兮,二月中開始,公司開始做了很多措施,例如:進大門要量體溫、手部消毒,後來是未戴口罩不能搭乘電梯,一直到現在,公司也跟著政府規定調整作法、因應疫情,我是覺得這些都還好,但心理師妳知道嗎?我覺得病毒還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家人之間可以坦誠,但同事之間不是啊!我每天都看指揮中心記者會,之前就有新聞,如果同事存心隱瞞去了哪裡,根本不曉得自己有沒有風險!我現在都很注意同事有沒有洗手、保持衛生,但我有點受不了自己這樣,很神經質就算了,這樣也會讓同事之間關係緊張,我有點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小雨看起來有點苦惱、無所適從。

近幾個月,因為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武漢肺炎),我們的生活習慣產生了許多改變,從一開始的特定時機戴口罩,到近期宣布的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戴口罩、社交距離與口罩的規定等,電視台每隔一段時間的衛教短片,不僅是有關疫情的因應,有些人的工作產生了變化,甚至連生計都被影響。這些改變,有人覺得這不過就是日常,但也有人覺得天差地別,在情緒、睡眠、生活、人際等層面有程度不一的改變。

病毒帶來的挑戰與影響甚鉅,不僅打亂了原有的生活,也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小雨有相似經驗的上班族不在少數,疫情無法在三兩天內結束,也知道自己的生活改變了,但在面對未知的種種變化與不確定感,即便做了準備,焦慮與擔憂油然而生。

如常的生活

當不確定性增加,我們更要維持原本生活的規律性,焦慮與不確定感容易造成壓力,使人們為了生存而減少了利他性,例如:謠傳衛生紙原料不足時,大量購買與囤積超出使用量的衛生紙,而真正有需求的人反而買不到。在遵守防疫規定下盡量維持原有生活,若因為疫情訊息感到焦慮,不妨先深呼吸幾次,正視自己的情緒感受,想想自己需要的是什麼。若接觸太多疫病訊息,請試著減少暴露頻率。

小心但不疑心

當我們必須開始保持社交距離,並不意謂著我們要變得冷漠疏離。小雨擔心所接觸的同事,可能在連假到人潮密集的地方出遊,或是可能衛生習慣沒有到位而增加風險。小雨的擔心並不是無中生有、毫無依據,此時我們需要練習區辨,有哪些是我能控制的,又有哪些是我無法控制的。我所能控制的就是做好自己的安全防護,同事的活動區域、衛生習慣、坦誠與否不一定是我可以控制的,在這樣的前提下作好防疫措施,而非懷疑同事不夠坦誠造成困擾。

善待自己也關心他人

每天關注疫情發展也是件有壓力的事,當能夠做到保持社交距離、依規定戴口罩、注意手部衛生,充足睡眠與均衡飲食就是對自己最好的照顧。宅在家的時候,可以讀買了很久卻沒時間讀的書、練習自己沖咖啡、認真追劇、與家人玩桌遊等等;不能與親友見面的時候,難免感到孤單,不妨發出一則訊息或打通電話關心,疫情不知何時停歇,此刻更需要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相互支持,真誠比猜忌更有助於一起度過困難。

作者:洪梅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臨床心理師洪梅禎。   圖 : 洪梅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