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5 歲的⿓⿓⽬前就讀中班,最近喜歡的玩具不玩了,遇到事情不是⽣氣就是哭泣,會⼀直說『我好笨,我都不會!』,活⼒降低了,笑容也減少了!⽼師也反映孩⼦最近在學校有注意⼒問題,⼈際衝突也突然增加,爸爸媽媽認為孩⼦才 5 歲,這是憂鬱嗎?!」
其實,憂鬱情緒在⼈的⼀⽣中會以不同的⽅式與樣貌出現,美國⼼理病理於 2018 年的期刊指出 3 歲兒童具有臨床憂鬱症狀的盛⾏率與學齡孩⼦相近。⼩於 13 歲的兒童憂鬱症盛⾏率則為 3%。也因為兒童期的孩⼦很難明確描述出⾃⼰的情緒,如此⼀來很容易被周遭的⼤⼈認為是「偷懶」或「不專⼼」。
以下有⼀些明確的⾏為症狀,可供我們了解學齡前或學齡兒童的憂鬱表現:
1. 憂鬱情緒常以「易怒」或「感到無聊」呈現。
2. 臉部表情減少,孩⼦的⾏動變得奇怪或者是過動。
3. 孩⼦會變得喪失興趣或喜樂不能,⼈際關係也會受到影響⽽減少。
4. 專注問題:難以集中注意⼒且學業表現下降。
5. 睡眠問題:容易感到疲憊,睡得多或睡眠易中斷。
6. ⾝體問題:許多⾝體抱怨(孩⼦總是抱怨頭痛、胃痛,看過醫⽣檢查卻沒有明確⽣理問題)。
7. 想到死亡:無論是⾃我傷害的想法或⾏為都須嚴肅看待並⾯對。
由此可知,「兒童憂鬱症」並不是孩⼦個⼈的缺點或個性上的弱點,⽽是⼀種腦部或者精神上的疾病,影響著兒童的感受、思考與⾏為。孩⼦並不是「偷懶」或「不專⼼」,更不是 「不知⾜」!越是年紀⼩的孩⼦有憂鬱的症狀出現時,越是需要家⼈/照顧者系統的介⼊與協 助,需要有能夠承接與因應孩⼦情緒的家⾧,反映出孩⼦的內⼼感受,所以確認家⾧/照顧者 與兒童間有良好的互動是相當重要的!當家庭系統中有其他⼈也有憂鬱情緒與症狀時,更需 要精神醫療、⼼理治療及社⼯系統的共同協助與介⼊。
『越是在這疫情升溫的時刻,孩⼦的笑容越顯珍貴』這句話是在美國的好友這週跟我說的話,分享給⼤家。在這乍暖還寒的季節,除了⾝體健康防護外,⼼理照顧也⼗分重要,讓我們⼀起迎接春暖花開的⽇⼦!
作者:許芳綺臨床心理師/桃園長庚兒童心智科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臨床心理師許芳綺 圖:許芳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