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現代人給予加分的另一伴有個專有名詞稱之為「神隊友」,反之則稱為「豬隊友」。隊友顧名思義是在同一個組織或隊伍的人,有著共同的目標想要達成。

以下分享一個在早餐店的觀察日記,藉由這個故事來談談如何避免成為豬隊友。這家人包含爸爸、媽媽、大女兒(年約7-8歲)及小女兒(年約5-6歲):

「小女兒優先出場,搶先要求坐在靠牆的位置,看著小女兒坐定位的媽媽暫時離開,爸爸接著坐到小女兒對面的位置。

不到一會兒,小女兒跑去找媽媽後,大女兒接著登場,選上小女兒原先選的位置坐下。可預見的是,小女兒回來和大女兒吵成一團,並希望旁邊坐著的是媽媽。基於先來後到的理由,大女兒讓出了靠牆的位置,但她並不願意坐到爸爸身旁,媽媽只好將兩把椅子併在一起,坐進了兩個女兒的中間。

爸爸決定完餐點後,走到門外將機車移至陰涼處,媽媽忙著聽女兒們要點的餐,爸爸坐回位置便開口說:『是你們堅持要來這吃,你們就要趕快吃一吃。』……

爸爸用餐邊滑著手機螢幕,偶爾和媽媽閒聊著要為大女兒添購的用品,媽媽則忙碌著照顧三張嘴。最後大女兒的餐盤留下了事前被阻止點的餐,媽媽重複著事前一再阻止的原因,並要大女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得浪費食物……」

這是每天時常上演的劇碼(也有可能發生在相反性別),讓我們先來一起核對他們是否符合隊友的定義呢?

這裡有著許多的細節可以討論,爸爸對於用餐的目標是吃完離開。然而,對媽媽來說比起快速用餐,她要處理女兒的競爭、生理需求並機會教育一番。也許,這對夫妻仍有著共同的目標,但是排序上卻有明顯的不同。既然如此,每天上演的家庭劇,又該如何成為加分的另一伴呢?

一.分擔現場的狀況:

眼見著女兒們爭奪媽媽的愛,爸爸心裡頭很可能不是滋味,甚至更加覺得自己沒有插手的份,但不試著扭轉這樣的局面又如何能貼近女兒們並且與媽媽共同參與教養呢?

若是一開始,故事裡的爸爸把添購大女兒用品的事在位置之爭的時候提起,也許就可以讓大女兒坐來身旁一同討論,而且也正是爸爸表達對大女兒關心的好時機。

二.留意自己的情緒反應:

在媽媽及女兒們困難快速決定餐點時,爸爸忍不住說出口的卻是「是你們堅持要來這吃,你們就要趕快吃一吃。」,表面看似要加速點餐而說出的警語,卻徒增了媽媽的緊張感,且更加鞏固了爸爸權威不可親近感。

當下爸爸可以留意自身情緒是否源自於出門前的不愉快互動,還是想要減少母女討論的時間,或者是來自自己對於時間的要求呢?

三.事後彼此核對分享:

教養的參與是屬於兩人的,當下即使兩人有不同的感受與想法,請留在事後開放共同討論。

爸爸可以表達對於女兒們都黏著媽媽的失落,以及無從介入起的無助感。

媽媽能夠表達自己不能好好坐在寬敞位置用餐的憤怒、忙著三張嘴還要顧及爸爸想早點結束用餐的焦慮感。

當夫妻兩人能夠自在的表達感受與想法,澄清彼此的渴望與期待時,無論是教養的參與或是親密感都能提升,成為對方的神隊友。

文/黃韻璇 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