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小學三年級的弟弟被診斷ADHD,雖然有吃藥,但成績、人際關係好像也沒什麼改善,公婆很反對小孩吃藥,老公把問題丟給我,我壓力也很大,每天看老師寫聯絡簿也很煩」、「高三之後變一個人,有時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面大吼大叫,好像在跟人對話,有時候又看他很平靜不知道在想什麼,還會突然笑出來,不然就是自言自自語,鄰居說這樣是『煞到、沖到』,收驚什麼的都做了也沒效」、「女兒說大學畢業後不知道要做什麼,覺得人生很徬徨,剛好又失戀,最近兩個月瘦了一大圈、也不去上課,在家都蓬頭垢面,說話與動作都慢吞吞,好像沒有靈魂,問她怎麼了也不講,只說心情不好、活著沒有意義」。

當情緒困擾、精神疾病開始接受治療,一部分的父母會試著去尋找生病前的蛛絲馬跡,確認是否錯過了什麼訊息,也有一部分的照顧者是表現出憤怒、否認的態度,無法接受孩子的狀態。復原的過程中,父母與孩子雙方都同樣重要。

父母可以做的

伴侶支持、建立聯盟

照顧者會試圖找出生病的原因讓自己比較好受,但有時候不見得可以找到,此時,互相支持、傾聽與接納在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情緒,用一致的態度去面對。

照顧自己、安頓身心

父母也會有焦急、不知所措、困惑甚至憤怒的時刻,或是為了配合治療而必須改變原有的生活模式,適時的喘口氣、參與活動短暫放鬆,讓自己也能被照顧。

認識疾病、問題處理

了解疾病症狀可能造成什麼影響,例如:重鬱症的低落情緒、缺乏動機會對生活造成什麼影響;ADHD的注意力問題、衝動行為,會對小孩在學校適應產生麼影響;思覺失調症的幻聽,可能使人在判斷現實環境時出現什麼障礙。藉由了解疾病與症狀,找出因疾病而產生問題的因應方法,提供合適的環境與因應策略協助疾病適應。

可以對孩子做的

溫和同理、傾聽陪伴

心理治療與藥物治療皆需要時間才能看到效果,不一定要急著讓孩子馬上回到原有的狀態,透過同理孩子的感受、傾聽他們遇到的問題,而非將問題直指「你就是因為這樣才生病」,使孩子知道在恢復的過程有人會陪他走過。

適度參與治療計劃

情緒困擾與精神疾病對每個人的影響不盡相同,不同年紀、病識感與個人能力的孩子,需要照顧者不同程度的涉入與參與治療計劃,包括症狀觀察、藥物使用與監測、安全性評估等,共同參與治療計劃,有時可以獲得更好的療效。

討論課業與生活適應

心理困擾可能影響人際、學業功能,除了學校方的介入外,若需要暫時離開校園,家長也可以適時地與孩子討論有關休學的問題,以及相關的生活變化與適應,以及休學後的生活規劃及時間安排。

文:洪梅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 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臨床心理師洪梅禎。   圖 : 洪梅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