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有一個故事是這麼說的。

有一天,一位退休的老先生從積蓄撥了一筆錢,把自己房子的前院鋪上了草皮、想好好享受在草皮上悠閒曬太陽的時光。

完工後,附近的孩子們發現了這塊草皮,非常的喜歡,於是便呼朋引伴、一個接一個的跑來草地上追逐玩鬧。一開始老先生也不以為意,覺得多了這些孩子陪伴也挺熱鬧,但時間久了,草地開始遭到破壞,老先生也難以安靜的享受午後陽光。於是老先生開始想辦法要限制孩子們來玩的時間,從規勸孩子到喝斥孩子們離開,都無法攔住孩子們不進來。老先生在苦惱之際想到了一個方法。

某一天,老先生把來的孩子們招聚過來,並告訴他們:「你們如果來我家草皮玩,一天我就給你們十塊錢」。孩子們不敢相信有這麼好的事情,原本不願意他們繼續來,現在卻是來了還有錢拿,何樂而不為?於是孩子們開始天天都來,老先生也按照約定,天天都給來的孩子十塊錢。過了不久,老先生又公布:「現在來的人,每天我再加十塊,所以來的人都可以拿到二十塊錢!」孩子們更開心了,自然也是天天都繼續來。就這樣,老先生從每個人發十塊錢,漸漸提升到每個人發五十塊錢,孩子們都很期待每天來領錢。直到有一天,老先生忽然公布「從今以後,我不再發錢了」,孩子們都很驚訝,為什麼忽然之間有這麼大的轉變。自從老先生停止發錢之後,每天來玩的孩子越來越少,孩子們對草地也越來越沒有興趣了,很快的,孩子們就再也不來老先生的草地玩,老先生也再次,能夠一個人享受美好的午後陽光。

這個故事相當精準的描述了「動機」的重要。我們可以看到,一開始孩子們喜歡來單純是因為「好玩」、「喜歡」,但當來草地玩這件事涉入了「金錢」,孩子們起初的動機漸漸就變成了要來「領錢」。最後,當錢這個誘因不見時,孩子們就失去了來草地玩的慾望。這種外在酬賞反倒減損了內在動機的現象,在心理學中稱為「過度辯證效應」(overjustification effect),指在解釋個人行為時過度強調外在因素、忽略了內在因素。

這值得我們在很多層面來思考,而今天想問大家的是,我們會不會也常常像故事中的老先生一樣,在不知不覺中轉移掉、甚至磨掉了孩子對學習的樂趣?

這並不是在說物質的獎勵不對,而是獎勵其實也有分時機點,以及應根據孩子的年齡做不同調整,如獎勵應漸漸由口頭肯定取代物質獎勵等等。不過今天只是希望帶大家來思考一下,給孩子的獎勵到底是不是有幫助到孩子呢?又或是讓孩子過度追求XX或成績,而忘記了學習那份單純的快樂呢?來低頭默想一會吧。

作者:余勝皓臨床心理師

(本專欄由新頭殼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

臨床心理師余勝皓。   圖:余勝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