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筆力可扛鼎,準備花時要索詩。──翁同龢

在清末政壇上,翁同龢是一位重要人物,以傳統價值標準衡量,其家世、道德、學問、書法,都超過「晚清四大名臣」中李鴻章和左宗棠。

翁同龢的父親翁心存當過咸豐皇帝的老師;翁同龢是咸豐皇帝欽點的狀元,故被稱為「天子門生」;他先後充任同治和光緒兩個皇帝的老師,故又被稱為「門生天子」;他一生都任京官,不曾外放,當過刑部、工部、戶部的尚書,曾於「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中發現諸多疑點,說服慈禧太后下令重審此案,讓蒙冤者得以昭雪;他出生江蘇常熟,長期掌管財政大權,入值軍機,成為大學士,一度深受光緒皇帝信賴,權傾天下,故又被尊稱為「常熟相國」。

作為傳統的士大夫,翁同龢實現了「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之夢想,更實現了「立功、立言、立德」之「三不朽」人生目標。他應當為此心滿意足嗎?

翁同龢為何遭光緒皇帝罷黜?

然而,想當「太平宰相」的翁同龢,偏偏遇到滄海橫流、疾風暴雨的轉型時代,被驚濤駭浪衝到天涯海角。他被動的捲入「后黨」與「帝黨」對峙,想左右逢源而不得,在最輝煌的人生頂點,突然遭朝廷罷黜,晚年幽居鄉里,門可羅雀,「淒涼到蓋棺」。

與李鴻章相比,翁同龢沒有留下什麼值得稱道的政績,他的一生,表面是一名狀元「生不逢時」之悲劇,卻可以成為探索中國近代化為何「屢戰屢敗」的樣本。翁同龢留下了篇幅巨大的《翁同龢日記》,與李慈銘的《越縵堂日記》、王闓運的《湘綺樓日記》並稱「晚清三大日記」。

翁同龢並非支持光緒皇帝大刀闊斧改革的維新派,而是謹守「祖宗之法不能變」的守舊派。翁同龢之所以遭到罷黜,並非守舊派的慈禧太后要除掉改革派光緒帝身邊的羽翼,而是光緒帝不能忍耐翁同龢的守舊與僵化,主動下旨將他趕出決策組織─此時,兩人十多年來的親密師生關係已瀕臨破裂。光緒帝在罷免翁同龢的聖旨中,一點也沒有給老師留情面:

協辦大學士翁同龢近來辦事多不允協,以致眾論不服,屢經有人參奏,且每於召對時,諮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見於詞色,漸露攬權狂悖情狀,斷難勝任樞機之任。本應察明究辦,予以重懲,姑念其毓慶宮行走有年,不忍遽加嚴譴,翁同龢著即開缺回籍,以示保全。

翁同龢跟康有為私底下並無太深的交流。翁同龢成為維新派領袖,這身分是戊戌變法失敗之後,流亡海外的康有為為了提高自己的身價而「拉大旗作虎皮」虛構出來的—跟「衣帶詔」一樣是徹頭徹尾的謊言。康有為在翁同龢死後將他譽為「中國維新第一導師」,反正翁同龢不能從地下起來,摘掉這頂「康冠翁戴」的帽子。

翁同龢不是改革派,而是僅次於慈禧太后,導致戊戌變法失敗、清帝國繼續衰敗的第二位罪人。翁同龢也是清帝國在日清甲午戰爭中戰敗的直接責任人之一,他大權在握卻不明世界大勢和自身軍備狀況,自以為可以調兵遣將、討伐東夷,卻讓清帝國遭受了建國以來,歷次對外戰爭中最慘痛的一次失敗。

此前,翁同龢任戶部尚書、掌握帝國財權期間,處處刁難北洋水師,削減軍費、剋扣糧餉,《中國海軍大事記》光緒十七年載:「四月,戶部決定:南北兩洋購買洋槍、炮彈、機器事,暫停兩年,所以銀子解部充餉。」翁同龢這樣
做,只是因為他與李鴻章之間存有私人恩怨。這種以私害公的做法,禍國不淺。

書名:顛倒的民國

作者:余杰

出版時間:2019年7月(即將出版)

出版社: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作家余杰。   圖:翻攝自余杰臉書/黃謙賢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