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渴望戰爭,但我們必須準備好承受第一擊,並承擔抵抗的責任。」當賴清德總統宣布七月為「國家團結月」時,這句話背後的意涵,就是民主國家在面對威權擴張時,必須具備由上而下、由內而外的全社會防衛力量。

今年的「漢光41號」演習,不僅實兵時程從5天延長至10天,更首次納入「持久作戰」與「無劇本」設定,模擬中共自灰色地帶操作一路升高到全面侵略的戰略軸線,不同於過往「做給自己看」的封閉演訓,今年國防部主動與內政部、地方政府合作,將城鎮韌性演習同步推進,讓民間企業、商場、社區與民眾一同參與,共同驗證在危機發生時,台灣的應變、協力與存續能力。

這種模式,正是現代戰爭下「全社會防衛」的基本精神,在芬蘭,幾十年來每年都會舉辦大規模的「全民防衛演習」(Total Defence Exercises),不僅軍方參與,民間媒體、醫院、超市、甚至教堂也都被納入演練體系,模擬資訊戰、能源中斷與大規模避難;瑞典則從2017年起重啟冷戰時代的「全民備戰訓練」,甚至印製《若戰爭來臨》手冊寄送至全國家庭,教導民眾如何應對戰爭與假訊息;以色列也透過「鐵穹演練」讓居民學習幾秒內撤入避難室,並確保商場、學校、公共建設能即刻反應。

台灣並不孤單,我們也不能落後,在此背景下,今年的「漢光+城鎮韌性演習」,不只是一場操兵的軍事演練,更是一場凝聚民心的民主行動,讓「備戰即止戰」不只是標語,而是全民能上手的集體準備。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