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時代,社會亂象也多,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新頭殼特別與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推出三個專欄,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 《愛情紅綠燈》: 每月 3, 13, 23 日刊出 《親情芬多精》: 每月 6, 16, 26 日刊出 《職場多巴胺》: 每月 9, 19, 29 日刊出

在一次和朋友的閒聊中,朋友聊到他對愛情的想法。他說:「愛情是需要經營的,不論是戀人、伴侶、還是夫妻,永遠都只能是『情人』、是『愛人』,若不經營,這段關係不能再被守護的時候,對方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了!」。

這個觀點,彷彿好像在說:「戀人、伴侶、還是夫妻,只要愛情缺席了,就都是隨時可以從關係中離開的人。」真的是如此嗎?

對的人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自古以來,許多人曾嘗試定義、研究愛情,甚至希望愛情可以被客觀的測量。其中,心理學家Sternberg便有提出一愛情三角理論,認為愛情含有「親密」、「熱情」、和「承諾」三種成分;這三種成分分別代表愛情關係中的情感、動機和認知層面。而成分的比例是變動性的,當各個成分能流動且平衡的作用時,「真愛(完整的愛)」便能發生。

其實,無論是否邁入婚姻,你我都希望作伴的人,對自己而言,是一個對的對象。可能是在興趣上相同、性情上相投、抑或是在心靈上相通,在經常的相處過程中,漸漸的錘煉出穩定而長久的關係。

當愛情長跑以後

有人說,愛情是婚姻的基礎;也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就著心理學家Sternberg的理論,「伴侶式愛情(也有書籍翻譯為友誼之愛)」─有親密和承諾,缺乏熱情─可能會是愛情長跑下來的一種樣貌。然而,如此相敬如賓的關係卻不一定能持續滋養、維護愛情。

愛情長跑,比的不是誰能在關係中留的最久,對於可以說走就走的愛情,在長跑以後,更為考驗和鍛鍊每個人的是,在一段關係中平衡相處的智慧。

劉彥君臨床心理師。   圖:劉彥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