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全台多位被提案罷免的立委,全數安然過關。乍看是罷免制度設計的門檻過高、投票率過低,甚至是政治冷感所致。但若我們換個角度,從經濟利益的分配結構出發,或許能看見一條更深層的邏輯——不是不罷,是不能罷。

根據財政部最新數據,2024年上半年台灣對中國與香港的出口占總出口的 31.7%,穩居第一;對美國占 23.4%,東協10國約 18.5%,歐盟與日本分別為 7.0%5.4%,其餘為遍佈全球的其他小型市場。

這樣的結構若用來對照這次罷免投票的結果,會發現驚人的巧合:

  • 約30% 投下「反對罷免」票,與出口依賴中國市場的占比幾乎一致。

  • 約25% 支持罷免,則可對應那些傾向美國與民主陣營的出口導向者或信仰者。

  • 45% 未投票者,或許正是經濟上不明顯依賴美中其中一方,或以中小企業、自營業、第三地市場為主的群體,他們在政治立場上更模糊、行動上更冷感。

這不是陰謀論,而是「生活中的小政治」——只要牽涉到資源與權力分配,就有政治。出口市場本身,就是台灣社會深層政治選擇的反映器。

罷免,不只是政黨的攻防,更是經濟利益的選擇題。
當你的企業、工作、家庭收入和中國市場綁得越緊,你就越難在選票上對親中立委說不。不是不想罷,而是罷不起;不是不氣憤,而是怕失飯碗。

從這個角度來看,大罷免的失敗,也許不只是民意的冷淡,而是「經濟現實」的冷靜。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