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將至,根據信誼基金會調查,今年將有21萬孩童將成為小一新生。根據調查顯示,逾八成家長會讓孩子於入學前提前學習注音符號,但開學後經過十週學習,就整體注音能力來看,進入小學後開始學注音的孩童跟小學前學注音的孩童能力相當,兩者差距並不大。

信誼基金會追蹤四千多個小一新生家庭,以兩段式進行調查,了解小一家庭「入學前準備」和「入學後孩童適應」,並於今(21)日公布「小一新生入學準備調查」。

其中一項結果發現,將近83%家長會讓孩子於進入小學前提前學習注音符號,76%加強專注力培養、74%注重孩子的握筆姿勢運筆,58%家長則選擇讓孩子提前參加英語課程,於暑假時先進入數學、英文等先修班。

但調查結果顯示,先學習並非就能贏在起跑點。「入學後孩童適應」調查發現,逾九成孩子在入學前便開始學習正確認讀注音符號,但開學後經過十週學習,先學、後學注音只在較難的拼讀能力、拼寫能力上有些微差距,就整體注音試讀能力而言,提早在小學前學習注音的孩童約可拿90分,小學後才學習者也有86分,兩者差距並不大。且研究也發現,越晚學習注音的孩子注音符號進步度越高。

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談到,孩子在幼兒階段有更重要的學習任務,注音是相對抽象的概念,只有讀音沒有意思,對學齡前孩子來說來得有些早。

台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林佩蓉表示,現在家長關心幼小銜接,但想要孩子學得好不見得要付出太多準備。就調查顯示,先學後學差距並不大,但若一昧強調先學,則可能因此壓縮學齡前其它體驗、發揮的空間。且數據顯示,上小學後才開始學習進步反而更顯著,家長應該思考,是否有必要犧牲學齡前的自由空間當作代價,反思根深蒂固的想法。

臺北市國語實驗國小校長林玫伶則談到,孩子學齡前重視活動學習,建議家長應注重培養孩子生活適應、自理能力與團體互動,如果家長真的希望孩子入學前就先接觸注音符號,建議可以從「玩」的角度切入,例如帶孩子蓋印章、剪出字型,而非著重於拼音。再者,則可以帶領孩子閱讀注音讀本銜接教學,也會讓學習更著重於實務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