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美籍華裔的學者章家敦出版了一本「中國即將崩潰」,認為中國十年內一定崩解。2000年的前後幾年,那是中國擺脫六四陰影,快速崛起的年代,全世界都在看好中國,台商也頻頻偷跑赴中,所以中國崩潰論雖然也引起一些共鳴,但是在中國議題上畢竟是屬於比較另類的論述。當年,台灣的兩岸政策,已從李登輝的「戒急用忍」,轉變為陳水扁時代的「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儘管強調開放與管理並行,但是扁政府還是非常憂慮中國的「磁吸效應」,擔心崛起的中國市場,以及龐大低廉的勞動力,將造成台灣資金與技術的外流,以及薪資的停滯。如今將近兩個十年過去了,在中國風光辦奧運、經濟高成長的那些年,中國崩潰論的聲音日漸微弱,甚至成了笑柄。不過,現在中美貿易戰的僵局,又讓我們必須開始思考,章家敦的預言,是不是會在延遲八年之後實現?以及台灣該有的因應之道。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將自5月10日起,對中國高達2000億美金的商品課以25%的懲罰性關稅。25%的關稅有多可怕呢?如果以去年台灣營收排名前十名的企業為例,只有台積電的毛利率達到47.39%,台塑則是12.28%,其他的八家企業,基本上都不脫所謂「毛三到四」的格局。換句話說,這十家台灣最會創收的企業,如果是以美國作為主要目標市場,而且被課徵25%的懲罰性關稅的話,只有台積電還能存活。而根據2017年的一項統計,有94%以上的中國企業的毛利率在15%以下,且中國去年對美出口的金額高達5000億美元,可見川普這一招如來神掌,若是劉鶴這兩天無法在中美最終回談判化解,對中國經濟就可能是一記擊倒性的重拳。

更何況,美國對中國的貿易制裁,影響的層面絕對不僅止於經濟的範疇。中國目前邊疆緊張、社會浮動、經濟衰退,而且科技發展對美國的依賴很深,所以在面對美國的威脅時,陷入兩難的困境。如果妥協讓步,無疑是在槍口下投降,讓川普予取予求,中國內部高漲的民族情緒,難保不會成為衝垮政權的義和團勢力;可是如果不願豎起白旗,一旦美國的懲罰性關稅生效,緊接而來的企業倒閉、失業暴增、資金外移、壞帳浮濫等後果,對維穩預算已經超過軍費支出的習政權來說,中國崩潰論可能就不只是一則預言而已。

得利於中美貿易糾紛以及中國投資環境急速惡化,今年回流台商的投資金額已經高達新台幣2,398億元,全年度更將上看5,000億元之多,將近20年來的中國磁吸效應,似乎開始逆轉了。目前看來,中美貿易大戰對台灣來說,好像是利大於弊,儘管一定也有一些負面的衝擊。不過,假使貿易戰真的造成中國政治的崩解和社會的動亂,台灣要如何趨吉避凶,政府必須要有一些因應的劇本。

舉例來說,由於兩岸貿易密切,台灣的央行自2013年起,就已經開始持有人民幣,台灣民間所持有的人民幣資產更是難以估計,若是人民幣的匯率因貿易戰而重挫,甚至像郭文貴所預言的人民幣被廢除的情況發生,政府有甚麼方法可以保障官民的財產,或至少減少國家的損失?

再舉一例,香港在2014年的雨傘運動之後,香港人對一國兩制徹底失望,掀起了所謂第三波移民潮,而自由民主的台灣,正是港人移民的首選。如果中國的社會陷入動亂,會不會有大量外溢的人流,甚至是難民潮?屆時小小的台灣要如何在國家安全與人道救援之間取得平衡?

更為極端的例子,中國會不會在內部陷入危機的時候,選擇製造台海衝突來轉移焦點?這時候,除了國防上的因應之外,外交上如何爭取國際支持,趁勢爭取台灣應有的國際地位,也要有謀有略。

無論幸與不幸,台灣註定要與中國這個強鄰相處,歷史上中國的動亂,也總是對台灣造成深遠的影響。因為意識型態的關係,台灣統獨兩股勢力在看待中美貿易衝突的時候,常常不自覺地陷入一種啦啦隊情境,盲目樂觀或悲觀地選邊加油。其實,這可能是一個影響台灣命運的歷史事件,絕不能用看熱鬧的心態來觀虎鬥,台灣人必須理性冷靜地思考與擘劃,掌握好對我們有利的機遇,預防可能的負面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