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進入夏天,氣候溫暖潮濕的台灣很適合腸病毒生存,雖然一年四季都有腸病毒發生的可能,不過主要以夏季為好發季節,4到9月的病例較多,腸病毒不僅會引起發燒、口腔潰傷等問題,嚴重還可能引發重症導致死亡,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近四周腸病毒的就診人次呈緩慢上升趨勢,疾管署也提醒,腸病毒傳染力極強,家長及兒童應都應實個人衛生、養成正確勤洗手的習慣。
「腸病毒」不是一種病毒!而是一群病毒
腸病毒是一群RNA病毒的總稱,包括將近70種不同血清型的腸病毒,通常在春 、夏及初秋流行,全年都有感染發生,包含小兒麻痺病毒、伊柯病毒、克沙奇A及B病毒、腸病毒68至71型,而這些病毒都可經由腸道引起感染,所以在學術上統稱為腸病毒,而感染腸病毒痊癒之後,只會對這次感染的型別產生免疫,所以一生中可能會得好幾次腸病毒。
腸病毒只感染人,不感染其他動物,主要傳播方法是透過口水、噴嚏、糞便散播出去。手不小心摸到被病毒污染的地方,再摸食物或放入嘴裡,就可能將病毒吃進體內,也可能因沒症狀的帶原者打個噴嚏而不知不覺中將病毒吸入體內。
發燒要注意!腸病毒引起疾病有這些
腸病毒的潛伏期約3到5天,5歲以下是高危險群,腸病毒感染剛開始會發燒,之後咽喉出現水泡, 看起來像小白點,有些在口腔內的黏膜,包括牙齦、 嘴唇、臉頰內側也出現小水泡並破皮,最常見的典型疾病、症狀為:
一、疱疹性咽峽炎:
由A族克沙奇病毒引起,有突發性發燒、嘔吐、咽峽部(喉嚨後方)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病程為4至6天。
二、手足口病:
為A族克沙奇病毒及腸病毒71型引起,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其次為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為手掌及腳掌, 膝蓋及臀部周圍出現紅疹及小水泡,病程為7至10天。
三、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
B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突發性呼吸困難、蒼白、發紺、嘔吐。開始可能誤以為肺炎,接著會又明顯心跳過速,快速演變成心衰竭、休克、甚至死亡,存活孩子會復原得很快。
四、流行性肌肋痛:
B族克沙奇病毒引起,特徵為胸部突發陣發性疼痛且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合併發燒、頭痛及短暫噁心、嘔吐和腹瀉,病程約一週。
五、急性淋巴結性咽炎:
由A族克沙奇(A10)病毒引起。特徵為發燒、頭痛、喉嚨痛、懸雍垂和後咽壁有明顯白色病灶,持續4至14天。
六、發燒合併皮疹:
與各類型克沙奇及伊科病毒都有關,皮疹通常為斑丘疹狀,有些會出現小水泡。
另外,新生兒感染腸病毒的症狀大多與嬰幼兒的表現不同,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發燒、食慾不佳、活動力下降、 躁動不安、皮膚出現紅疹、腹瀉或嘔吐等,病況進展嚴重時可引發心肌炎、肝炎、腦炎、新生兒敗血症。
保持衛生最重要!遠離腸病毒一點都不難
腸病毒可不是小朋友的專利,大人也可能會中標,只是大多症狀比較輕微,與一般感冒不易區分,而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目前無特效藥直接治療腸病毒,但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有效降低感染的機率。
疾管署表示,最好的預防方法是大人小孩都要勤洗手,並遵守「濕、搓、沖、捧、 擦」的原則:「濕」打開水龍頭把手淋濕;「搓」抹肥皂,和水搓揉起泡20秒;「沖」將雙手沖洗乾淨;「捧」捧水將水龍頭沖乾淨後關閉;「擦」用紙巾將手擦乾,就可以降低感染的機會。
外出返家務必先更衣,摟抱、餵食嬰幼兒前,更應以肥皂正確洗手,除此之外,均衡飲食、適度運動以及充足的睡眠提升免疫力,哺餵母乳,也可以提高嬰兒抵抗力,而注意居家環境的通風也是重要預防關鍵之一。
而腸病毒傳染力極強,孕婦、新生兒及幼童也盡量不要與病患接觸,並時常清洗、消毒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毛玩具更要注意清潔。
腸病毒大軍來襲!一次看懂引發症狀及日常預防 圖:新頭殼/製表
天氣炎熱,正值腸病毒流行期,別忽視孩子衛生,謹記「洗手、洗臉、換衣服!」的原則。 圖:高雄市衛生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