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總統初選一路走來總讓旁觀者有種驚心動魄或瞠目結舌的感覺,特別是隨著局勢的發展,居然可以徵召與初選兩套制度中進行髮夾彎式的盤整。這個劇本的主角最早設定吳敦義與朱立倫領銜主演,然而在王金平去年在高雄成功輔選韓國瑜並出現韓流外溢效果後,王院長也有意願投入選戰,於是三人之爭儼然成局。

由於吳敦義在所有藍綠民調中的聲勢最低,為了維繫自己日後的政治影響力,黨主席的身份遂成為吳另類的內場優勢,如何設計一套對損人利己的制度一直是黨中央不願承認,但是卻默默進行的政治工程。這套劇本早在去年新竹縣長的運作出看出端倪,吳敦義彼時已為「政治徵召」埋下伏筆,其邏輯就是民調最高未必符合黨內的「需要」,若不是徵召自己也可指定朱立倫以外的代理人,這是吳敦義心中的如意算盤。

韓國瑜非典型的政治性格與民粹動員,在去年選戰中讓國民黨大獲全勝,卻也使得黨內傳統政治菁英相形失色,韓粉與國民黨支持者固然徹底教訓民進黨,但也同時解構了國民黨的政黨文化與建制。對於吳敦義來說,如果在黨內民調難以勝出,過去又埋下徵召這個制度的初始條件,那麼退而求其次成為「King Maker」則是理性選擇的次佳方案,反正「寧贈外人,不予家奴」就是這個黨的醬缸哲學。只要這麼目標確定了,只要是朱立倫以外的人都符合條件,其次就是勝選的機會。

對於韓國瑜來說,議題設定與媒體操作是維繫自己的政治動能的核心元素,一旦徵召這個議題發酵,對自己的政治行情就已經是穩賺不賠,一方面可以轉移或模糊輿論對其高雄市政無建樹的焦點,一旦黃袍加身成為國民黨總統候選人簡直就是韓國瑜版的「發大財」或「中樂透」。打開台灣政治史來看,絕對沒有一個政治人物可以再短短兩年內在政治行情上可以翻倍成長,先前只是柯文哲的北農總經理或是吳主席的高雄黨部主委,現在不僅取而代之甚至直取大位,關鍵的是,投入選戰還可將自己從市政的泥淖中解脫出來,對於韓市長的認知來說,打選戰遠比是城市治理要簡單地說,只是高雄選民知道這種心態後,不知作何感想。

韓國瑜的高聲勢,其實與特定媒體造神、韓粉盲目相挺,國民黨青壯浱議員意圖在立委初選奪權的策略無不相關。客觀層面來說,韓國瑜自己也清楚自己政治素養與團對幕僚素質未必能夠應付全國性的選舉,除了要考量美國的態度之外,輿論對於政策內容將會有更高的標準,如果輕率冒進放棄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理性套路,在大選中過早暴露自己不擅長政政策與好說幹話的問題,敗選的結果可能一次將自己打回原形。所以早在出訪美國前,韓自己大抵看穿了郭台銘的心思,所以在「老鼠偷拖鞋,大的在後面」說法中已經破了吳敦義佈的局,畢竟還是得認清「形勢比人強」這個基本道理。

對於郭台銘來說,投入黨內初選可能具有多重收益。就政治高度而言,吳敦義固然透過榮譽狀為其解套(此舉這也讓外界看破吳敦義徵召排朱的手腳),進行初選不僅讓郭台銘擁有正當性,也可透過黨內競爭開始進行政治練兵與「做好總統的幾堂課」的學習,畢竟做生意與搞政治有時候是兩件事情,雖然郭董不若朱立倫、王金平透過過去職務之變,擁有各類專業幕僚,但是西瓜效應亞必然有不少藍營秀才踴躍投靠帳內。就經濟效應來看,郭投入總統初選,無形之間也成了自己企業的市場利多,這可從近日股市的慶祝行情得到解釋。

平心而論,郭台銘未來的挑戰不少,吳敦義的如意算盤仍有變數,華府的態度、狂熱韓粉拒絕下車的姿態以及朱王兩人的角色都牽動國民黨初選的發展。吳郭瑜三人這場戲如何演的如何,還有待繼續觀察。

(作者為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