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兩岸經貿交流來就是建立「人進貨出」的基礎上,韓國瑜本次中國行如果可以讓高雄的商品、貨物或農產品,打開中國市場因此發大財,其實也是地方民選首長的政績,同時也兌現「經濟一百分」的政治承諾。然而仔細觀察韓國瑜訪中路線圖後,卻又可以找到各類政治與統戰的斧鑿,箇中大有玄機。

習五點提出後,「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儼然成為北京對台政策最高指導方針,大抵體現習近平在兩岸關係中的長期戰略佈局以及戰術內容。就政治高度來看,如果習近平無法在2021年中共建黨百年前在兩岸關係中有所作為,不僅使修憲取消國家主席任期的意義備受質疑,同時也會衝擊習在「二十大」後希望續任總書記的正當性;關鍵在於,相較江澤民的辜汪會談、胡錦濤的國共第三次合作,習近平著實需要繳出具體的成績單,才能在權力擴張下擁有恰如其分的歷史地位。

成為北京政治宣傳樣版

從現實因素來說,中國的經濟發展已在美中經貿戰中受到重挫,停滯衰退的成長率,直接影響兩岸經貿關係的內容,這可從貿易總量與貿易依存度創下十九年來最低得到解釋。為了避免失去經濟統戰的主導權,從而弱化「以民逼官、以商圍政」的能力,建立新的經濟依賴與吸納模式,實為當務之急。在此背景下,韓國瑜近期的訪中之行,顯然成為北京進行政治宣傳與建立兩岸經濟新模式的絕佳樣版。

就實際政策面向觀察,中共目前希冀透過「粵港澳大灣區」的政治緊縮、經濟依附與社會融合的方式,逐步讓香港一國兩制的內涵名存實亡。在此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的政治實驗,將成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最新試點。

高雄被悄列政治滿分佈局

由於中共已表態大灣區可解讀為未來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模式的政策指標,配合福建自貿試驗區具備對台開放任務定位,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過程中的經歷與經驗,或將成為中國大陸未來透過「閩台合作」管道,執行對台政策的模版,這正是韓國瑜中國行造訪港澳,而後前往深圳、廈門訪問的政治考量。南南合作是韓在選前的重要政見,解開「經濟一百分」的通關密語後,結果赫然發現,未來高雄已經悄悄納入中共大灣區的「政治滿分」佈局中。

再從政治宣傳角度思考,深圳與廈門是中國彼時推動改革開放的經濟特區,如今再度成為中共對台進行經濟統戰的重要樣版。深圳在2012年汪洋提出「騰籠換鳥」的口號後,進行了產業轉型,在政策的扶持下,一躍成為中國的高科技產業與金融服務業群聚所在,快速的經濟成長,不僅使其成為上海、北京之後的工商重鎮,其生產毛額更超越新加坡的規模。韓國瑜選前批評高雄又老又窮,深圳經驗儼然成為未來仿效的標的,即便西方國家屢次批評盜取核心技術或黑科技,是深圳遂行其後發優勢的巧門,高雄重工業的產業型態再複製過程,必然出現「橘逾淮則枳」的後果,然而在雙方各取所需下,韓國瑜高分貝讚嘆「厲害我的國」與「讚嘆深圳」的言行,則是預料中的劇本。

孫悟空難逃北京如來神掌

廈門是韓國瑜中國行的最後一站,由於習近平昔日曾經但任過副市長,再加上金廈「新三通」又是北京訴求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的重點,韓選擇尋兩岸小三通返國,存在高度的政治象徵,暗地中吃民進黨豆腐,同時搶佔了媒體版面,「贏錢又贏話」本來就是韓國瑜的政治性格,也是潘恆旭的進行媒體操作的標準作業流程。

在詭譎的國際與兩岸情勢下,韓國瑜或許認為,以靈活的政治槓桿操作,必然獲得中國經濟資源的最大化,諸多跡象也顯示,北京必然不會讓他空手而歸,由於人進貨出的物質訴求,遠比起藍營天王提出「簽署兩岸和平協議」賣相更佳,對於群眾更有吸引力。然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如果韓國瑜自認孫悟空,又如何逃得出北京設定好的政治框架或如來神掌?相較於政治小聰明,裝瘋賣傻配合演出則是更壞的示範,政大東亞所科班的訓練本是韓國瑜進行兩岸交流的優勢,就怕他是演得是一齣「裝睡叫不醒」的劇情,自己與旁觀者入戲甚深而且持續昏睡之際,北京對台政策已經長驅直入,且如入無人之境。

作者:張宇韶(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