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歸政治,麵包歸麵包,忍者龜忍者,龜苓膏龜苓。在台灣保鮮期最短的產品就是「台灣之光」,繼92手機、92汽車後,92麵包也隆重出場了。厲害了,隔壁那個國!就是能讓台灣之光瞬間變成「台灣之光……屁股」。

雖然為了利益而賣台舔中的前台灣之光,低調地解釋自稱只是個賣麵包的,再找來一個自稱只是買菜的,還有一個絕不自稱只賣香爐的,立刻92大集合,一起來幫忙圍事;但「台灣之光」前面冠上了「中國」,就像香腸變成了非洲豬瘟香腸,還能賣不能賣?考驗台灣人的智商與良知了。

2018年12月10日《新頭殼》報導〈遭中國網民酸「台獨麵包」 吳寶春:身為中國人是我的驕傲〉:

「吳寶春麵包事業進攻大陸,預計18日在上海舉行開幕典禮,但9日上海某家自媒體在微信發表「餓死也不來大陸的台灣之光麵包店在上海開業了!一個麵包賣95元」的言論,不少大陸網友聞之起舞酸其為『台獨麵包』,對此,吳寶春今(10)日發出聲明稿,表示『身為中國人,是我的驕傲』。……

吳寶春稱,本人支持『九二共識』,希望能夠通過個人的努力,響應國台辦《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為海峽兩岸的經貿交流盡綿薄之力。

吳寶春接著解釋,『……為了此次上海開店,準備了一年多,我們嘗試用大陸在地食材和原料,製作出具當地特色的麵包』。……」

未來「具當地特色的92麵包」,會加入哪些「在地食材」?想必會有:豬瘟肉鬆、三聚氰胺奶粉、頭髮醬油、塑膠雞蛋、蘇丹紅鴨蛋、灌水肉、大便臭豆腐、羊尿鴨肉、工業鹽、地溝油……各種極具中國在地特色的創意食材,一定能讓對岸民眾排隊搶購的。

周子瑜可以,吳寶春就不行嗎?

很多鄉民或許會不解,台灣的藝人與商人,為了拓展在中國的事業,表白「我是中國人」或「我是中國台灣人」的一堆,甚至更誇張的三點全露「兩岸一家親」加「一點不能少」,也沒看台灣鄉民這麼憤慨啊?

2015年,周子瑜在韓國節目中說「我來自台灣」,並舉了車輪餅旗,就遭過氣的抓耙仔戲子檢舉為台獨份子,引起中國弱智糞青的洗版霸凌,南韓JYP娛樂在2016年1月15日晚,台灣總統大選前夕,發表了周子瑜的道歉聲明錄影,立刻成為民進黨的超級吸票機。

雖然也有鄉民會認為台灣民眾對周子瑜與吳寶春有雙重標準,難道是「顏質決定是非」?吳寶春應該變性、整容再減肥後,才能政治表態嗎?不過新科台北市議員邱威傑(網紅呱吉)說得很好:

「當年隻身在異地發展的周子瑜,被迫拍下宛如恐怖份子處刑的表態影片時,大家感受到的不是背叛,而是一種台灣在國際間沒有朋友、沒有選擇的共感悲傷。而吳寶春這幾年在台灣的經營成果,縱然不是大富大貴,也卓然有成,他有的是選擇空間。更重要的是,當他以台灣之光的身份說出『不會只專注中國13億人市場,會放眼全世界70億』這樣的話時,他已經用台灣情懷向我們的社會提款。今天我們覺得特別受傷,不正是因為這個社會慷慨解囊過了嗎?」

可以巧取,但不能豪奪的治學方法

吳寶春家境貧寒,少年失學,獲得麵包大賽冠軍,被媒體奉為台灣之光。2013年他想報考政大與中山的EMBA(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但因沒有高中及大學文憑,改申請能為他個人彈性處理學歷資格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引發外界批評台灣教育制度僵化,馬英九總統隔天指示教育部「修法留人」,於是教育部火速在8天內通過放寬規定,訂立所謂的「吳寶春條款」。

其實台灣在解嚴後,隨著少子化與廣設大學,學歷早已貶值,大家心裡也都明白。早年失學的民眾,只要有心,重回校園一點也不難。但吳寶春不願從高中、大學直到研究所這樣按部就班的求學,只想越級打怪,直攻名校的EMBA,這是想充實學問?還是結交權貴?鄉民心裡有數。

2018年12月10日《新頭殼》報導〈被迫發布聲明!? 上海麵包店吳寶春持股僅2成〉:「……不過這間在上海的『吳寶春麥方』,其實是吳寶春食品和新加坡商Bread Talk(麵包新語)合作的店家,且吳寶春食品僅持股2成。」顯見在中國設點,吳寶春並未拿出現金,只是以名望及技術入股,天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前台灣之光會受制於外人,被迫出現這樣「跪著賺人民幣」的聲明,應該也不會太讓人意外。

比吳寶春家境更糟,國二就輟學成為工人的佛教史學者江燦騰,後來卻在三十幾歲起,一面在工廠做工,一面通過高中學歷檢定,然後一路考上師大夜間部歷史系、台大史學所碩士到博士。他的求學過程很曲折,治學方法也總是另闢蹊徑,因為是鄰居,本魯也常向他請益。

江老師曾提醒本魯,治學可以巧取,卻不能力奪。大概是說少年失學的人,很多基本功不如年輕的同學,但可以用社會歷練來補足。例如江老師自己博覽群書,知道各單位有出版品,一定會先寄給台大這個最高學術殿堂;但書一下子來得太多,校方無法妥善收存,所以真有少林寺藏經閣這樣的密室,地上灰塵多到走過都會留下腳印。

江老師發現了這樣的奧秘,自然能快速吸收新知,超越同學甚至老師。至於本魯這樣的老編,他認為本魯長期替人潤稿,甚至直接代筆,歸納整理的功夫,遠非一般學者能及,必須善用自己的長處。

像江老師提示本魯,這種針對個人經驗,規劃比較另類的治學方法,是巧取,但不是交易,更不是豪奪。巧取只是改變方法,但一切都還是要靠自己下苦功,而且這苦功練起來也不輕鬆,絕不是直接交換。

政商名流用特權入學,用權勢逼屬下寫論文,甚至用交換條件讓指導教授搞定論文,這都是豪奪,也就是不勞而獲。但治學也好,經商也罷,不勞而獲的下場,往往「獲」的就是人財兩失。

分秒幣爭》給台灣中小企業主的啟示

南韓電影《分秒幣爭》,是在描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災情最嚴重的國家,如泰國、印尼、南韓等,為了渡過難關,必須忍痛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尋求借貸,代價就是必須聽從IMF開出的金融體制重整要求,比如大量開放外資市場、減少正式僱傭改採約聘、派遣制等。

電影裡南韓當時的狀況,其實就有點像今日的台灣。於是某些人與某些政黨,把經濟問題的救世主,完全導向中國;卻完全不願正視,甚至隱瞞與美化引入外力後所造成的副作用。雖然這是一部主題很嚴肅的電影,導演卻分成三個面向交錯著來說故事,讓一般觀眾也能在娛樂中吸取新知。劇中男女主角完全不曾對話,也沒有見面,根本就是完全不相關。

女主角金憓秀飾演韓國銀行貨幣政策經理韓詩賢,提前預測到重大經濟危機將在一周後爆發。銀行長官與執政者卻沆瀣一氣,利用向外借款的機會,讓利給大企業與外資,並藉此打壓工會。男主角劉亞仁飾演財經顧問尹正學,同一時間也觀察到這場風暴即將來臨,他決定逆向操作,趁機賭上一筆,串聯金主大發國難財。

當然,國家貨幣與金融政策很複雜,不能像看鄉土劇那樣簡單區分好人壞人,但另一條支線就很值得國人參考。許峻豪飾演的不鏽鋼碗具小工廠老闆甲洙,忽然接到大型百貨公司的訂單,可是付款條件卻是期票。甲洙不敢接單,因為工廠付給上游材料商與員工薪水都是現金,萬一周轉不來,工廠就會破產。

但甲洙的合夥人財迷心竅,不相信這麼大的百貨公司,開出來的期票會有問題。甲洙為了合夥人,簽下了巨額合約,沒想到交貨後收到的期票,卻在政府都支撐不住的金融風暴裡成為廢紙,出廠的貨也拿不回來,全國到處驚傳中小企業主不堪周轉壓力自殺。

本魯的韓國同學告訴我,當年在漢城第一次出現有人站在橋上宣稱要自殺時,警方封鎖同一方向的所有車道,很多駕駛人也下車來幫忙勸說。但隨著這樣自殺事件越來越多,警察與駕駛都麻木了。警察只封鎖最外側的車道,大聲公裡斷斷續續傳出的廣播有氣無力,其他駕駛人不耐的按著喇叭,似乎在催促他「要跳就趕快跳,別擋著我的路」。

企業主只想追求暴利,把發財的希望寄託於外人,這樣的選擇一定對嗎?麵包太硬,骨頭又太軟的前台灣之光,在擁抱了中國,踐踏了台灣之後,未來的「中國夢」會如何發展?鄉民們,讓我們繼續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