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突的地緣政治,宿仇般的歷史情結以及共榮互助的經濟交流,構成了中日兩國永無寧日的雙邊關係。

歷史的宿命讓世界第二與第三的兩個強權擠在東北亞的列島諸嶼之間,千年歷史讓中日兩國在爭奪東北亞霸權之途,數次征戰;要不是川普一切美國優先,總是川普優先的決策模式,震懾著這兩個「門不對門」「嘴不對嘴」的冤家,逼著他們存今年開始互抱取暖,這麼動輒互相頂嘴抬槓的兩強,怎可能在釣魚台問題爭執白熱化一役中,互相屈膝吞忍,重新擁抱對方呢!

川普的緣故

2012年,日本政府宣佈把尖閣諸島(釣魚島)國有化以來,中日關係一直陷入僵持對嗆的谷底,加上美國鼓勵著雙邊持續的衝突,以防堵中國想要突破第一島鏈,雖然北京到東京不到3小時的飛航距離,至此兩國政治高層已經七年未有正式的交流與接觸,但是大陸遊客大量前往日本旅遊,以及大幅度購買日本的房地產與商品等等,使得雙方關係維持著「政治冷,經濟熱」的矛盾而微妙的連結。

雙方的關係直到今年五月在日本舉行的中日韓三國高峰會後,中日才決定藉由今年是《中日友好條約》簽訂40週年作為重拾友誼的契機,中國總理李克強就在峰會中說,中日關係應該「重回正軌」。這次峰會正值張力四現的全球貿易戰爭正布局開展中,使得整個東亞地區煙硝四起。

美國總統川普對亞洲態度的轉變,是使得中日外長會議再度召開,並再度訴求中日領導們舉行互訪會議以及中日加強經濟合作的主因。

由於川普慣常跳脫政治圈中慣有的處事原則,而以生意人的談判應對姿態來處理政治議題,因此當年初川普一邊要中日協助處理與金正恩會晤之際,又嚴詞譴責中日兩國在經貿上造成美國困擾時,引起了中日兩國的困惑與無所適從,因此中日兩個主要的東亞大國覺得有必要對於自己身處的東北亞議題表達共同的態度,這也是兩國願意暫時排除雙方政治與歷史上的宿仇,再度合作的原因。

再說,過去的一年,中日兩國雖然各自使出渾身解數的取悅川普;川普仍在中美或中日貿易議題中毫不手軟,日本安倍首相一向對川普言聽必從,認為自己與川普是同隊的,想不到在如此使出渾身解數後,川普仍然不滿的批評日本的貿易逆差太大,要求日本立即改善。安倍還為了擺脫美國制裁的壓力,數次千里迢迢飛往美國企求取得川普的善意,但除了碰了一鼻子灰外,一事無成;逼得安倍想到了也一樣受困於美國的鄰居--中國,希望藉由中日共同力量來對付川普快又急的貿易連環炮。

道不同 難共謀

然而,經濟合作的遠大前景終究敵不過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政治對立與仇視,雙方根本的情仇沒有獲得解決之前,這種合作對於兩國長期性的關係發展是無有助益的。

中日之間存在許多歷史上的衝突尚未解除。首先,兩國對於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日戰爭的定位與完結仍然未完成善後完結的動作。日本始終未能真正就侵華歷史正面看待,並且對於受害各國做出鄭重地道歉動作;也由於日本這麼多年來始終不承認自己的侵略行動,提出補償動作,也讓類似「經濟共同體」概念的區域經濟整合無法發生。再者,每年的戰爭結束紀念日就成為日本與東亞各受害國之間相互叫囂的時節,更不利雙方捐棄前嫌,攜手合作。

伴隨歷史糾紛而來的領土爭議與戰略見解不同,更是長存在中日之間。雙方的爭議北從朝鮮半島問題、琉球問題、釣魚台群島主權的爭執、台灣問題的歧見等等諸多歷史性問題的爭議與處置後續,由於雙方無法開誠佈公的談判與溝通,雙方的合作常常會受到這樣根本的歷史歧見而暫停。

更基本的原因,由1920-1940年日本的侵華歷史即可認知,中日兩國在地緣關係上存在著國家利益嚴重的重疊與衝突。日本如果要擴大影響力與攫取國家利益,就必須往亞洲大陸前進,且與中國之間發生衝突;反之,中國如果要往太平洋發展,首先就要和以日本為首的第一島鏈發生衝突,否則中國式力難以進出太平洋,這也是美國將重兵駐守在日本與琉球的主因。

矛盾的共存

深受美國巨大貿易制裁壓力的中國,與「川金會」後倍感孤立的日本一拍即合,雙方願意放下歧見往前一步走,見面、互訪甚至簽訂諸多經濟協定。然而,這樣的歷史歧見與仇恨始終未被放棄,如果雙方不願真正面對這些歷史與地緣政治糾葛,再多的經濟合作也會隨時喊停及受損。

推薦閱讀:

邱智淵觀點》美國背棄中導條約 核武管制淪為口號

邱智淵觀點》金權勝過人權 走務實風的美國中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