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節能減碳,政府大力推行電動機車,這些電動機車確也有分不同等級,分別是電動小型輕型機車、電動輕型機車、電動普通重型機車、電動大型重型機車、電動550cc以上大型重型機車等5款,而這些等級就是依照「馬力」來做為分級依據,但跟著中央政策換了電動機車真的好嗎?新頭殼今天整理出網友普遍認為的優缺點公大家參考,在買車之前可以衡量一下自己的需求,再決定是否要下手!
買之前先看補助
買電動機車有補助人人都知道,但補助到什麼時候?又有哪幾個縣市補助的款項最高呢?目前總共有三個單位對電動機車有補助金,包括經濟部工業局、環保署以及各地環保局。
行政院訂定「經濟部推動電動機車產業補助實施要點」,生效至111年12月10日,也就是說,在111年之前買電動機車,都有工業局補助款支持,重型等級與輕型等級每輛補助10,000元,小型輕型等級每輛補助7,200元,電動機車所使用之電池芯及其負極材料、電解液、銅箔均為國內產製者,每輛額外補助新臺幣2,000元。
還有地方政府也會有補助!全台除了金門縣、澎湖縣環保局沒有之外,其他縣市都有補助款,而根據經濟部工業局「電動機車產業網」資料顯示,淘汰二行程並新購重型電動機車最高補助金額為桃園市,可補助新台幣18,000元,其次是空汙重鎮高雄市補助15,000元,第三高補助為嘉義縣市、雲林縣補助14,000元。同時,桃園市也是歷年累計補助數量最多的縣市。
電動機車怎麼分?
雖然有3個單位提供補助,但金額會依照電動機車等級有所不同!這些分級是以馬力及車速做為分水嶺,目前市面上最普遍之電動機車等級為「普通輕型」、「小型輕型」與「普通重型」,基本性能已近同50CC.燃油機車,其中「普通輕型」等級之性能要求高於「小型輕型」等級,其他較不常見的等級還有「電動大型重型機車」以及「電動550cc以上大型重型機車」。
牌照顏色攏不同
這些等級最簡單的區分方法,就是從車牌顏色上分辨!公路總局自107年1月1日起將針對新領牌照之電動機車核發專屬號牌,包含電動小型輕型機車、電動輕型機車、電動普通重型機車、電動大型重型機車、電動550cc以上大型重型機車等5款號牌。其代碼第1個英文字母均為「E」(electric),代碼代號均為前3後4(如EMB-5678),號牌規格、顏色、材質、防偽辨識及字體樣式等,均與現行號牌相同,僅於號牌上方加上「電動車」字樣。
原本已領用一般號牌之電動機車,原號牌仍可繼續使用,不需要全面換發新號牌。車主若想更換為電動機車專屬號牌,則須依規定繳交號牌規費300元(電動550cc以上大型重型機車號牌為400元),如有標牌、選號,則仍需付相關規費。除了電動小型輕型機車以外,電動機車號牌將比照現行一般機車號牌,提供標牌選號,對於熱門之機車號碼(如6666、8888、9999)車主可上網競標,找到最想要的吉利車牌。
電動機車優缺點
根據經濟部工業局「電動機車產業網」資料顯示,現在接受補助、銷售最多的的機車品牌就是GOGORO(睿能),其次是中華、光陽、山葉,另外還有三陽、冠美、易維特、綠鑽等也都有推出經濟部補助車款。
在買車之前,要先瞭解一下電動機車的優缺點,就網友提出大宗的缺點包括馬力部份大部分還沒有傳統機車強。車子的速度,在成本技術考量下,大部分電動機車會輸給汽油機車。而且最重要的是,網友普遍認為電池費用較高,而且機車沒有油可以立刻找加油站,但電動機車的充電站較不普及化,所以要「急救」時也一些難度。另外,電系問題、維修、價錢也一直是網友討論的重點。
優點部份大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減碳」!因為電動機車不排廢氣,所以沒有空氣污染的問題,而且電動機車安靜、免發動引擎,所到之處都不會有太大的噪音污染。另外,免燃料稅、免牌照稅、免汽油、免機油,而且車身較輕,有些車主認為CP值高很多。再來就是外觀上電動機車沒有排氣管,所以不會有腳被燙傷的危險,而且發動時不會因為冬天的低溫受影響,一按就開。
雖然說了這麼多電動機車的優缺點,政府也一直大推電動機車的好處,更祭出種種補助希望國人汰換舊的汽油機車,改騎電動機車,不過仍建議車主在購買前衡量自身條件,是否需要購買,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是否能替代機車?現在也有不少租賃的腳踏車、電動機車陸續出現,這都是生活中的選擇,端看使用者如何使用這些交通工具,讓自己的生活更加便利。
延伸閱讀:
在買車之前,要先瞭解一下電動機車的優缺點! 圖:新頭殼製表
目前市面上最普遍之電動機車等級為「普通輕型」、「小型輕型」與「普通重型」,分級是以馬力及車速做為分水嶺。 圖:新北市環保局/提供
現在接受補助最多的的機車品牌就是GOGORO(睿能),其次是中華、光陽、山葉。 圖:翻攝自經濟部工業局「電動機車產業網」
在最近一年中,GOGORO成為銷售數量最高的電動機車。 圖:翻攝自經濟部工業局「電動機車產業網」
網友普遍認為電池費用較高,而且機車沒有油可以立刻找加油站,但電動機車充電站較不普及化,所以要「急救」時也一些難度。 圖:翻攝自Flickr/sclereid0309開放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