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日,巴拿馬總統宣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並與台灣斷交。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與巴拿馬共和國副總統兼外長德聖馬洛隨即在北京舉行會談並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巴拿馬共和國關于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

根據新華社報導,雙方《建交公報》內容強調,「巴拿馬共和國政府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巴拿馬共和國政府即日斷絕同台灣的“外交關係”,並承諾不再同台灣發生任何官方關係,不進行任何官方往來」。

對此,台灣外交部除了宣布與巴拿馬斷交外,也宣布「全面停止雙邊合作及援助,撤離大使館及技術團人員」。相關人士還向媒體透露幾個訊息:一、巴拿馬政府「欺蒙中華民國政府至最後一刻」,宣布斷交前40分鐘才告知台灣外館;二、1998年中國在巴拿馬設立貿易辦事處組織具有一定規模,本就打算要作為外館之用;三、中國在巴拿馬的自由貿易區有數千家廠商、高額投資、掌握巴拿馬最大碼頭,及20萬中國人,台灣在當地只有相對不成比例的人力、資源;四、中國誘予83億美金投資及30億美金外交贈貸;五、斷交前,台灣曾透過「友我國家」,即美國斡旋,但並不成功。外交部似乎要告訴國人,已經戰到最後一刻,這是孤臣無力回天。

以小人之心看,外交部的危機公關能力,似乎遠勝其外交專業。為什麼?因為,從維基解密在2011年公布的美國國務院電報,時任美國駐巴拿馬大使史蒂芬生(Barbara Stephenson)曾回報華府,巴拿馬前總統馬丁內利(Ricardo Martinelli)有意改變外交承認,不過2010年在雙方會議中被拒絕,因為北京無意破壞當時改善中的兩岸關係。換句話說,中巴建交(或台巴斷交)的發展早就可預料的。

而從巴拿馬本國利益來看,如果中國的「金錢外交」規模若真的如台灣所說,那中巴建交才是符合巴拿馬政府及人民的利益。更不用說,當全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都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才能代表中國時,巴拿馬棄「中華民國」,改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有何不對?當美國早於1978年就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且也是宣布前3個小時,才由駐台北大使安克志把睡著的蔣經國挖起來告知,美國現在又有什麼正當性可以「斡旋」台巴斷交呢?

也就是,台巴斷交早已是一個幾乎必然的趨勢時,要問的是:斷交前,台灣的外交部做了什麼準備?而什麼樣的斷交方式,或是斷交後,台巴要維持怎麼樣的關係,才是外交部另個應該努力的工作。不幸地,13日當天被問到台灣是否還會與巴拿馬維持非官方的商務代表處時,官員的答覆是「還要整體評估」。

相較於14日,巴拿馬副外交部長路易斯因卡皮耶(Luis Miguel Hincapie)就表示,希望在巴拿馬和台灣設立商務辦事處,維繫雙邊貿易關係;台灣政府似乎還沒好好想過這問題。怎麼會這樣,以巴拿馬在世界經貿的戰略地位,斷交降旗後,台灣外交人員拍拍屁股就走人,不會想在當地建立實質、非官方代表處嗎?這不是一張早就應該準備好的考卷嗎?

在拉高另一個層次看,2030年來,對於這種斷交趨勢,台灣社會早就有一個聲音,不要再搞「漢賊不兩立」、不要再搶「中國」正統性、不要「你來、我走」,如果斷交了,或是要被趕出國際組織等等,要想辦法留下來。也就是,要想辦法在國際間創造「一中一台」的模式。事實上,連藍營的外交學者魏鏞30年前也曾提出「雙重承認」模式。但除了極少案例外,外交部在實務上很少朝這方向努力。

這些年來,外交部官員私下會說,如果台灣接受「雙重承認」,好不容易維持的邦交國馬上就會跑掉?有時候也會說出很奇怪的話,「對邦交國而言,中華民國就是代表中國」。扯到最後就是,在實際的操作上,外交部幾乎從來沒有放棄過「漢賊不兩立」的作法。但一旦真的斷交了,如果這個國家夠大,外交部不久又會冒出要加強實質關係的談話。換句話說,斷交前與斷交後是兩條不同的路線,用「前倨後恭」來形容也蠻恰當的。

從更上位的角度來看,當台灣僅剩20個邦交國,而這斷交趨勢似乎不可擋時,如何將斷交的傷害減到最少、如何在不可擋的斷交過程中,爭取多數國家的同情,甚至或多或少採取友好的態度,才是符合台灣的戰略利益。

舉例來說,這次《中巴建交公報》提到,「巴拿馬共和國政府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相較於不少國家頂多只是接受「『認知』中國認為台灣是中國一部份」,巴拿馬這次就是最不好的結果。之前,外交部有沒有做過這種損害控管的努力?

台巴斷交當天,總統蔡英文說,「在國際上處處打壓台灣的生存空間,威脅台灣人民的生存權利」,「我們拒絕以金錢競逐外交的態度不會改變」。但為什麼不是講,「台灣爭取國際生存空間的努力不會放棄」,並宣稱「台灣也無意跟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進行零和對抗」?

當全世界絕大多數都以「台灣」來稱呼這塊島嶼時,這些年來,這個政府裡總有股強大了力量拉著,拒絕用「台灣」名稱跟這些邦交國互動。他們會用一種奇怪理由說,台灣的國名就是「中華民國」,所以不能用台灣名義跟這些小國家互動外,如果他們在正式場合不小心講出「台灣」時,偶而還有外交部官員會去糾正人家。這些「法統派」官員能把台灣外交搞好嗎?

台灣還剩下20個邦交國,或多或少這些小朋友都會離台灣而去。看到駐巴拿馬大使曹立傑受訪哽咽談到「我們戰到最後一刻」,不禁令人難過;但他又提到「百年邦誼」點點,卻讓人有錯亂感覺。未來應該思考如何反敗為勝,把邦交國的失,轉成國際空間的得。誰都知道,要國際社會馬上接受「一中一台」,當然有一定難度,這可能需要10年、20年努力;但現在不開始做,永遠會沒機會;否則這樣蒼白的外交政策與實務繼續下去,怎麼可能擋的住斷交潮

相關新聞連結:

台獨聯盟:真實面對中華民國零邦交的未來

巴拿馬大使館含淚降旗 結束台巴107年闗係

巴拿馬與我斷交 蔡英文:堅持台灣主體性

評論》台巴斷交背後的美中消長

美議員關切台巴斷交 提勒森重申信守台灣關係法

評論》中巴斷交、建交 台灣湊什麼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