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馬6月13日宣布與中國建交,副總統兼外長聖馬洛(Isabel Saint Malo)在北京與中國外長王毅簽署聯合公報,用詞極其堅決無情:「即日斷絕與台灣的外交關係,並承諾不再與台灣發生任何官方關係,不進行任何官方往來」。面對如此空前嚴峻的斷交聲明,台灣除了立即與巴拿馬斷交之外,並沒有其他選擇。
巴拿馬早在2010年就表達想與中國建交,當時因為美國對中美洲後院仍有絕對掌握力,加上2008年馬英九才剛執政,兩岸剛開放三通1年多,北京也不想破壞好不容易恢復的兩岸友好關係,因此直到2016年馬英九卸任,中國始終婉拒巴拿馬請求。如今因為民進黨重新執政,北京軟硬兼施1年多,仍然無法得到「九二共識」或「一中」回應,終於改弦易轍同意和巴拿馬建交。
不管是台灣政府或民眾,都對巴拿馬措辭如此絕情的斷交聲明感到寒心,也對北京改變兩岸外交現狀的強勢作為感到憤怒。外交部長李大維痛斥巴拿馬「因為經濟利益屈服於中國大陸,欺矇中華民國到最後一刻」,總統府秘書長吳釗燮也表示早在兩週前,我方就掌握相關訊息,也透過「相關國家」居中協調做最後努力,但仍然無法力挽狂瀾。
據了解,居中協助的「相關國家」就是美國。外交部透露,儘管巴拿馬總統瓦雷拉(Juan Carlos Varela)將在6月19日赴美拜會美國總統川普,但直到6月初我方將巴中建交的情報告知美國之前,美國對此竟不知情。美國駐巴大使獲悉之後,立即協助最後溝通,仍然阻擋不了巴拿馬與中國建交的決心。
外交部吐露的幕後曲折,令人難以置信。中美洲長期有如美國後院,巴拿馬總統即將訪美,豈有可能隱瞞美國,不事先告知即將與中國建交?更合理的真相,應是美國早已知情,但決定放手不管,或是美國儘管知情,卻阻擋不了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的雙邊合作情勢,不得不默許巴中建交。
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的雙邊貿易,成長速度非常迅猛,從2004年100億美元,快速成長到2013年2570億美元,高達25.7倍。2008年12月,中國發表第一份《對拉美和加勒比政策文件》。2009年1月,中國加入美洲開發銀行(IDB);2011年12月,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共同市場(CELAC)正式成立,中國就從2014年開始催生「中國-CELAC論壇」,並在2015年1月北京舉行部長高峰會,雙方關係達到巔峰。2016年11月24日,中國公佈第二份《對拉美和加勒比政策文件》,提出「五位一體新格局」,包括政治上真誠互信、經貿上合作共贏、人文上互學互鑒、國際事務中密切協作、整體合作和雙邊關係相互促進。
巴拿馬是中美洲最重要國家,2015年吸收外資50億3900萬美元,占中美洲外資43%,中國扮演的投資角色也越來越大。儘管遲至2000年12月17日,中國商會才在巴拿馬成立,但隨著中國與拉美貿易迅速成長,2016年巴拿馬已經成為中國在拉美的第八大貿易夥伴和第五大出口國。
比較兩岸和巴拿馬貿易:中國是巴拿馬運河的第二大用戶(僅次於美國),台灣則名列第18名。中巴貿易總額高達63.83億美元,台巴貿易只有1.6億美元,中巴貿易是台巴貿易的35倍。
比較兩岸投資巴拿馬:巴拿馬的大型中資企業就有30多家,包括中國銀行、中遠海運、華為、中興、中國港灣、中國鐵建、葛洲壩、同方威視、中國建築、中水電、三一重工等等。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統計,台灣從1952年到2014年3月,長達62年期間,累計投資巴拿馬總共15億5545萬美元(78件),其中長榮集團就占45%,其他規模都不大。
本來巴拿馬外資來源,中國占比很低,以2012年為例,最大外資來源國是南非(6億5340萬美元),第二是美國(5億5177萬美元),第三是哥倫比亞(2億7712萬美元),然後依次是西班牙、瑞士、荷蘭、委內瑞拉、台灣、墨西哥、巴西,中國根本排不上。但隨著巴拿馬運河逐漸不敷使用,巴拿馬政府希望引進外資擴建貨櫃碼頭,中國國家資本的主導地位,才突然迅速鞏固起來。
舉例來說,即使是以經營巴拿馬運河致富的台灣航運龍頭長榮海運,最近也不得不尋求中國合作,將旗下所屬的科隆貨櫃碼頭拓寬工程,承攬給中國交通建設公司(CCCC)子公司中國港灣工程(CHEC),後者將針對巴拿馬運河四套船閘工程,提供空前的160億美元融資。
此外,上海嵐橋集團也將投資巴拿馬科隆集裝箱港口公司(PCCP)高達10億美元,將在巴拿馬運河大西洋入口的瑪格麗特島興建貨櫃碼頭,建造12個貨櫃起重機、3個碼頭,未來還將規劃設置物流園區。今年6月7日,就在巴拿馬宣佈和中國建交6天前,嵐橋集團才和巴拿馬總統一起舉行動土儀式,當地媒體普遍肯定該項計劃,認為有助於巴拿馬發展成國際物流中心。
對比中國企業在巴拿馬的基礎建設佈局,美國企業對巴拿馬的投資,顯然不敷所需。配合了中國政府「走出去」的全球布局號召,中國企業所獨有的雄厚國家資本、超級工程效率、敢於全面承攬,正是巴拿馬政府迫切所需,雙方一拍即合,才不過幾年,就導致中國經貿勢力在巴拿馬的迅速崛起。
中國國家資本走向全球基礎建設,並不只限於巴拿馬,尼加拉瓜也在2014年7月批准高達400億美元的300公里運河開鑿計劃,承攬公司也是設在香港的中資企業。舉世聞名的中國基礎建設「走出去」計劃,首推「一帶一路」,不但動用國家資本成立「絲路基金」和亞投行,同時也運用超級工程效率,完成橫跨中亞、中東到歐洲的新絲路高鐵,即將繼續興建三條泛亞鐵路貫穿中南半島,不管何者,都將導致中美全球勢力的消長。事實上,即使是本來想發動抵制的美日兩國,最近也傳出可能改變立場加入亞投行。
就此而言,台巴斷交的深層原因,其實是美中在中美洲的國力消長所致。不管是美國阻止不了,或是美國不得不默許中國勢力深入美國後院,都意味著美中關係即將走向新階段,也就是美國諺語所說的「假如你打不過他們,就加入他們」(If you cannot beat them, join them)的「適應強權」邏輯。
總之,台巴斷交給台灣的啟示,不應只局限於對中國的抵制,更應深思「如果連全球霸權美國,都不得不讓中國進入自家後院」,台灣應如何務實面對中國,才能適應越來越受中國勢力籠罩的亞洲?美國面對中國,都有不得不適應中國崛起的策略調整,小國台灣難道不需要嗎?
(本文經作者同意刊登,原文刊載於美麗島電子報)
相關新聞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