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在翻開一本書之前,身為讀者的我們,總有些期待,想像這本書能給自己什麼?看完會有什麼收穫。《如果我是一本書》(Se Eu Fosse Um Livro)這繪本書的敘事,剛好主客體角度互換,讓讀者想像,如果自己是一本書,會有何期望。你的答案,剛好也是一面鏡子,讓自己關照內心,原來,我對於一本書,或者說閱讀的價值是如此。

 

這繪本的每頁文字,就像是一首關於閱讀的詩句,配上簡約趣味的插圖。作者何賽雷崔亞(José Jorge Letria),定居於葡萄牙,知名的兒童文學創作者,曾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UNESCO)。除了兒童文學以外,也創作詩歌、舞台劇、小說、青少年文學等。圖畫的繪者是文字作者的兒子,安德烈雷崔亞(André Letria),畢業自里斯本藝術學院,現在是國際知名的藝術家插畫家。作品超過20本,於2000年獲得葡萄牙插畫獎。

 

「如果我是一本書,希望能成為一扇向大海敞開的窗。」翻開一本書,就像是推開一扇窗,可以看到真實世界與人類生活的多元樣貌。繪本裡還將書比喻成埋有寶藏的小島;帶領讀者前往荒島。一座小島,是被困住或是向全世界開放?擁有寶藏或是一片荒蕪?全端看你的觀點。

 

「如果我是一本書,我想要永遠被閱讀,並給人自由。」在台灣舉辦的「移民工文學獎」第一屆優選得獎者,來自印尼的Erin Sumarsini說:「閱讀和創作時,我覺得自由。」她擔任家庭看護工作,雖然與被照顧者相處融洽,但看護老人的工作幾乎沒有休假,在很少數的休息時刻,閱讀可以帶她去遠方,暫時遠離眼前的工作。從她口中說出閱讀可以帶給她自由,這極度有限制的自由片刻,似乎比自由人的自由,更為自由。

 

繪本中也有反面的角度,像是:「如果我是一本書,我不希望被當成客廳的裝飾。」「如果我是一本書,我不希望人們是為了流行或義務讀書。」「如果我是一本書,我不想要有人為了炫耀,假裝讀過我。」「如果我是一本書,我不會急著翻到結局。」這應該也是作者站在書籍本質上,提醒讀者們的一些價值觀。其中不要急著知道結局這件事出現了兩次,他應該相當在意此事。這在以背誦為主要教育方式的台灣,更是一針見血的警語。閱讀沒有標準答案,閱讀故事的重點也不在結尾。重點在哪?每個人都會有,也都應要有自己的感知。急著去看結尾,也不會對於充滿未知的人生有何助益。

 

這本書如果硬要選一則我最喜歡的,我會選「如果我是一本書,我願意接受時間為我帶來的所有樣貌。」如果單看文字,可能解讀成,歲月與閱讀使用習慣,在書本留下的痕跡。但是繪者配了一張很有趣的圖。一本書在書背連接了一條電腦的電源線。隨著科技進步,文字與書籍除了紙張,還出現了許多新的舞台,例如電子螢幕。人們的閱讀習慣也跟著快速改變。可能看紙本書的人變少了,轉而用電腦或手機在看書。載體與消費方式在變,但是閱讀的精神與本質卻是相差不遠。

 

「如果我是一本書,我最想聽到的話是:『這本書改變了我的一生』。」每個人心中,應該都有幾本這樣等級的書籍名單。如果還沒有出現,那要趕快去找尋。「如果我是一本書,我希望我是一棟由文字與聲音蓋的摩天大樓。」除了自己閱讀以外,也別忘了分享閱讀得到的情感與愉悅,對親友朗讀或是講述感想。用聲音製造磚頭,一塊一塊的累積,累積出有深度的摩天大樓。

 

作者:謝一麟

 

(編按:此篇為新頭殼網站跟高雄獨立書店「三餘書店」合作所推出的書評。)

「如果我是一本書,我會和讀書的人分享最深沉的秘密。」圖:三餘書店提供   

「如果我是一本書,我最想聽到的話是:『這本書改變了我的一生』。」可以問問自己,你生命中改變你一生的書有哪些?圖:三餘書店提供   

《如果我是一本書》是由作者何賽雷崔亞、繪者安德烈雷崔亞父子檔所創作。圖:三餘書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