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署9月公布的統計資料中,連江縣的外籍配偶有40名,大陸配偶有510名,合法外籍勞工有157名,人數上都是全台所有縣市中最少的。人數雖少,但馬祖位處離島,醫療資源不如本島豐富。一旦發生重大意外傷害,馬祖居民往往需要到本島就醫,而移民工也是。

雖然馬祖居民人數較少,但政府基於社會照顧與人道義務,加強了馬祖的醫療資源投注,補強不足。馬祖有項醫療資源是「緊急醫療後送」,即中華民國國民在當地發生發生重大意外,急需立刻轉診至本島時,可乘坐直升機到台灣,政府協助補貼大部分費用。然而不具中華民國國籍的外國人,要乘坐直升機至本島就醫,便必須自行負擔全額。

今年5月,馬祖一位印尼籍漁工工作到一半,突然腦出血昏迷,需要到本島就醫。最後由雇主負擔42萬的直升機費用,才順利將他送至台灣。

馬祖NGO表示,目前很多新移民,不想放棄母國國籍,因此沒有中華民國身分證,只拿居留證。目前這些緊急醫療後送補助沒有保障到她們,這些新移民一但發生意外,也必須自己負擔直升機轉診的巨額費用。基於人道,醫療後送應將新移民、移工與遊客全數納入。偏鄉和離島的醫療資源對於移民工的政策,應該一併重新檢討。

NGO指出,馬祖目前有缺工的問題,因此有些移工名義上是看護,實際上卻是幫傭。與其像這樣合法掩護非法,不如檢討移工政策,針對整個台灣老齡化社會的需求,讓政策更開放。

台灣針對新移民的政策應該不分國籍,統一標準。例如現在東南亞配偶和陸配可申請身分證的居住年份條件不同,應該統一為四年可申請。現在很多跨國婚姻是源於實際需求、自由戀愛,不應再用過去防止「假結婚」的說法,作為移民政策多重標準的藉口,這樣是政策上的歧視。

NGO認為,馬祖的新移民都很用心學習在地文化,因為人數少,新移民與移工彼此間也跨越國籍文化交流。但是馬祖鄉親對於東南亞文化的認識較少,新二代對母親的文化也不熟悉,應加強馬祖的多元文化活動及教育課程,促進鄉親與新移民的交流。

馬祖移新民與移工目前面臨本地人不熟悉多元文化,以及不被納入醫療後送保障等問題。如何保障移民工的醫療福利,創造多元文化彼此互識的環境,這考驗著未來連江縣長的眼界廣度與政策積極度。

以下,是四方報針對移民政見,對連江縣長候選人所作的訪問內容。內容按候選人號次依序呈現:

1)劉增應 - 爭取修法 新移民全體納入醫療後送

新移民跟在地人是一家人,政府應加強照顧,讓她們能克服語言問題及環境問題,早日融入馬祖。當選後,將會配合新移民的族群特色,舉辦文化活動。了解政府過去在移民工這部分的做為,加以發揚光大。加強馬祖NGO社團間的連結與合作,為新移民盡一份心力。

過去擔任連江縣政府衛生局長時,在任內推動緊急醫療後送服務。雖現在緊急後送服務是保障具中華民國國籍的連江縣民,但外國人發生意外時政府也要依據人道原則來協助。而新移民與移工狀況要分開處理。

政府有責任保障新移民的權利,不管新移民有無拿到身分證,都應視為我國國民納入福利體系。未來當選後會研究如何修法,讓新移民不管是拿身分證或居留證,都可享有緊急醫療後送服務的補助。

2)楊綏生 – 生育補助 鼓勵婦女安心生子

馬祖本地擁有中華民國國籍的居民享有緊急醫療後送服務,但這個服務沒有包含不具中華民國國籍的新移民與移工。縣政府基於人道考量,如果新移民與移工發生重大意外,仍會調派直升機優先處理,但是費用需要由雇主或移民工本人自行負擔。外國人是否能享有醫療後送服務的保障,要看中央是否要將他們納入,以及納稅人的意願。假如將外國人全數納入,可能會拖垮政府財政。

目前馬祖的生育補助是全國最高,這兩年推出「258生育補助」與「369照顧子女津貼」兩項。「258」補助,指的是新生第1胎、第2胎或第3胎以上的家長,提出申請依序可獲得2萬元、5萬元、8萬元的生育補助。「369」方案,則為生育1胎、2胎或3胎的家庭,在小孩滿2歲到4歲以內的期間,依序可月領3千元、6千元、9千元的養育津貼。

(編按:2014年中華民國直轄市長及縣市長選舉本月底舉行,然而政府尚未將移民政策視為因應少子化、高齡化社會的重要政策工具。四方報特訪縣市長候選人對未來國家移民政策的看法,期待下一屆的縣市長能夠重視移民問題。四方報仍將持續至作專題追蹤這些競選支票的兌現情況,本專題中文版將同時於公庫、新頭殼等網路媒體刊出,越文、印尼、泰文等各語版本將刊登於四方報各語官網與FB。四方報中文FB專頁,歡迎加入:

https://www.facebook.com/4wayv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