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立委劉建國、田秋堇與民間團體今(8)日上午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指出,民眾如申請eTag卻未攜帶、貼在車上,經過收費站時,仍可透過照相辨識系統的比對,順利完成扣款,還可免除eTag有電磁波的疑慮。對此,高公局總工程司吳木富表示,如民眾申請eTag卻未使用者,需透過照相辨識系統,但辨識成功率最高僅8到9成,還需投注大量人力進行影像辨識,因此,技術上仍無法取代現行電子收費系統。

台灣電磁輻射公害防治協會日前接獲投訴,指民眾在車上貼了eTag後,有頭痛、偵測到電磁波的情形,直到撕掉、不使用eTag貼紙後,身體不適的情形才改善;而協會多次向立法委員、監察委員陳情,要求應有替代方式,至今未獲具體回應。為此,該協會創會會長陳椒華今日在記者會中表示,為測試無eTag是否能收費,日前有2名協會義工申請eTag卻未攜帶、貼在車上,多次通過收費站,仍可以透過照相辨識系統扣款,2天後上網還可查到「扣款成功」的記錄,扣款成功率達100%,由此可證明,不貼eTag且無電磁波疑慮的扣款方式已經存在,政府應主動宣布、宣導。

劉建國指出,既然用路人可透過照相辨識系統成功扣款,代表eTag沒有存在的必要;田秋堇則表示,eTag是現任行政院副院長毛治國在交通部長任內時推動的政策,現在卻傳出有電磁波可能危害人體健康的消息,既然不貼eTag可順利扣款,還可以避免電磁波的危害,政府應宣導。

關於eTag的電磁波疑慮,吳木富說,eTag的電磁波含量為環保署規範值的千分之1,為人體可以承受的量。至於將eTag撕掉後,仍可成功扣款一事,吳木富表示,由於eTag可能受到相關因素,無法成功感應、扣款,因此,為保護用路人權益,才設置照相辨識系統輔助。但目前全球最先進的照相系統,辨識車牌號碼的成功率僅80%至90%,辨識失敗的車輛則需透過大量的人力,進行影像辨識,因此,照相辨識系統只能當作輔助系統,不能取代目前電子收費的設備。

吳木富說,政府推動ETC政策的目的,就是欲達成自動化收費、不造成國庫呆帳問題,如民眾未裝設eTag,或在計乘收費上路後,未向遠通申請帳號預儲金額、扣款,不僅可能容易忘記繳費,也可能形成國庫呆帳,因此,政府才會鼓勵民眾裝設eTag,且根據《規費法》規定,規費需事先繳納或者當場繳納,如採取事後補繳的方式,與法上恐有疑義。